[发明专利]预埋滴灌的截水沟与格构梁的生态护坡系统及构建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367408.2 | 申请日: | 2021-04-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74970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27 |
发明(设计)人: | 刘大翔;刘德玉;杨悦舒;许文年;夏振尧;司晓鹏;郭超祺;张修政;许阳;夏栋;刘黎明;肖海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峡大学 |
主分类号: | E02D17/20 | 分类号: | E02D17/20;E03F3/04 |
代理公司: | 宜昌市三峡专利事务所 42103 | 代理人: | 李登桥 |
地址: | 443002 ***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滴灌 水沟 与格 生态 护坡 系统 构建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预埋滴灌的预埋滴灌的截水沟与格构梁的生态护坡系统及构建方法,它包括位于边坡顶部用于截流的上部截水系统;所述上部截水系统与用于滴灌的预埋滴灌系统相连,且所述预埋滴灌系统位于上部截水系统的下游位置;所述预埋滴灌系统的下游边坡设置有用于护坡的格构梁系统;所述格构梁系统的底端设置有用于排水的底部排水沟。此系统能够保证格构梁内生态护坡基材的水分及肥力供给,做到浇灌与生态修复持续性的有机结合。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预埋滴灌的截水沟与格构梁的生态护坡系统及构建方法,属于边坡防护与生态修复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国家工程建设的全方位展开,公路、铁路、隧道、矿山等的不断修建以及开采,伴随着大量裸露边坡的形成,即影响美观又容易造成水土流失、边坡崩塌,遭遇强降雨时还容易形成泥石流,危害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为减少因工程建设带来的环境破坏与预防灾害发生,一大批边坡修复技术如客土喷播、植被混凝土、植生袋、植生槽、格构梁等应运而生。其中对于大角度边坡,单独的格构梁仅可满足边坡修复的强度要求而无法做到与生态修复措施相结合,因此需将其与其他修复措施相结合,在满足强度要求的同时又可达到生态修复的效果。
传统格构梁将边坡分为无数小框格,彼此之间相互独立,且格构梁一般用于大角度边坡修复的强度支撑,因其竖向投影面相对较小,在降雨时单位时间内承接的雨水较少且较易顺坡体流走,无法保证雨水充分入渗;格构梁截留水分能力不足,导致格构梁内留存水分少,无法为生态修复措施中的植物与微生物生长提供充足的水源;格构把边坡分割成多个独立的小生态系统,基质肥力可持续性与生态系统自我维持能力差。因此需寻找一种与格构梁相结合的灌溉与施肥一体化措施,既可保证格构梁内留存充足水分,又可为植物与微生物生长提供生长所需养分,维持其生态修复的长效持续性,做到工程措施与生态修复措施的有机结合。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预埋滴灌的截水沟与格构梁的生态护坡系统及构建方法,此系统能够保证格构梁内生态护坡基材的水分及肥力供给,做到浇灌与生态修复持续性的有机结合。
为了实现上述的技术特征,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预埋滴灌的截水沟与格构梁的生态护坡系统,它包括位于边坡顶部用于截流的上部截水系统;所述上部截水系统与用于滴灌的预埋滴灌系统相连,且所述预埋滴灌系统位于上部截水系统的下游位置;所述预埋滴灌系统的下游边坡设置有用于护坡的格构梁系统;所述格构梁系统的底端设置有用于排水的底部排水沟。
所述上部截水系统由两部分组成,分别为截水沟和缓释槽;所述截水沟的沟底截面为锯齿状,每个锯齿状沟底设置有出水口,出水口内填充透水材料层,透水材料层外端与引水管相连;所述缓释槽采用上部能够开口且闭合后具密闭性的钢槽结构形式;所述缓释槽内填充缓释肥料,缓释槽顶部低于截水沟底部,以确保水可以流入缓释槽;所述缓释槽底部铺设有透水材料层,缓释槽上部通过引水管与截水沟相连,下部通过引水管与预埋滴灌系统相连。
所述预埋滴灌系统包括两部分,分别为预埋管道和单向止回阀,所述预埋管道的顶部与上部截水系统相连;所述预埋管道的中部横管设置有多个均布的滴灌头,所述预埋管道下部设置有出水管;所述单向止回阀设置于两横管之间的竖管上以及管道最底部。
所述格构梁系统为现浇式格构梁,包括两个部分,分别为格构梁框体和框内填充护坡基材,格构梁框体上设置有位于框底的多个排水口,所述护坡基材为生态护坡基材,能够满足生态护坡需求。
所述底部排水沟在靠近格构梁系统一侧的角度与格构梁系统相同,其与格构梁系统相连,确保格构梁系统内多余水分和预埋滴灌系统内水分排出时不至冲刷坡体。
所述预埋管道预埋在格构梁系统的格构梁框体内部,采用PVC管,并在格构梁框体浇筑前预先定位埋设;所述预埋管道包括横管和竖管,所述横管顶部与缓释槽底部相连,中间各横管上均设置有滴灌头。
所述滴灌头为埋设到基材内与横管相连的的定制滴灌头,滴灌头上加工有若干小孔来保证基材均匀浇灌,滴灌头铺设位置布设于基材中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峡大学,未经三峡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6740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