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制冷系统及其制冷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367201.5 | 申请日: | 2021-04-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28676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25 |
发明(设计)人: | 潘权稳;王如竹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F25B17/02 | 分类号: | F25B17/02;F25B49/04 |
代理公司: | 上海汉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36 | 代理人: | 胡晶 |
地址: | 20024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制冷系统 及其 制冷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制冷技术领域的制冷系统及其制冷方法,包括:冷却器,控制器,加热器,第一吸附床,第二吸附床,冷凝器,蒸发器,第一循环泵,第二循环泵,第一三通阀,第二三通阀,第三三通阀,第四三通阀,所述第一三通阀、第二三通阀、第三三通阀、第四三通阀上均设有控制模块,所述控制模块与所述控制器相连。本发明所述方法通过换热流体和加热器,回收吸附床切换过程的显热以及吸附反应的废热,实现系统内部深度的热量回收,根据温度传感器的数值判断进行回热和非回热的模式切换,有效提升系统能效。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制冷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制冷系统及其制冷方法。
背景技术
吸附式制冷可采用太阳能、工业余热、地热等热源驱动,有效减少传统化石能源消耗,符合制冷技术节能减排的发展要求,但现有的吸附式制冷技术存在能效低的缺点,限制了其的推广与应用。提升系统能效是当前吸附式制冷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
经对现有技术的文献检索发现,技术人员已提出了不少吸附式制冷机的专利。中国发明专利号CN201010612546.4和CN201210333079.0均通过改变吸附式制冷机部件布置方式,实现系统紧凑型,并非从能效角度来改进系统,中国发明专利号CN201010154357.7和CN201610232916.9,均是解决系统在不同的工况条件下蒸发器中制冷剂的自动平衡或调节问题,提高系统工况适应性,同样未涉及系统能效的提升。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制冷系统及具有其的制冷装置。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冷却器,所述冷却器设有供冷却流体流出的第一出口管;
控制器;
加热器;
第一吸附床,所述第一吸附床设有供换热流体流出的第二出口管;
第二吸附床,所述第二吸附床设有供换热流体流出的第三出口管;
冷凝器,所述冷凝器设有供冷却流体进入的第一进口管,所述冷凝器与所述冷却器相连;
蒸发器,所述蒸发器与所述冷凝器相连;
第一循环泵,所述第一循环泵与所述冷却器相连;
第二循环泵,所述第二循环泵与所述加热器相连;
第一三通阀,所述第一三通阀与所述第一循环泵、所述第一吸附床和所述第二吸附床相连;
第二三通阀,所述第二三通阀与所述冷却器、所述第二吸附床和所述加热器相连;
第三三通阀,所述第三三通阀与所述第一吸附床、所述冷却器和所述加热器相连;
第四三通阀,所述第四三通阀与所述第二循环泵、所述第一吸附床和所述第二吸附床相连;
所述第一三通阀、第二三通阀、第三三通阀、第四三通阀上均设有控制模块,所述控制模块与所述控制器相连;
所述冷凝器与所述第一吸附床之间设有第一两通阀,所述冷凝器与所述第二吸附床之间设有第二两通阀;
所述蒸发器于所述第一吸附床之间设有第三两通阀,所述蒸发器与所述第二吸附床之间设有第四两通阀。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出口管上设有第一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三出口管上设有第二温度传感器。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吸附床和所述第二吸附床均为内置吸附剂的换热器。
进一步的,所述换热器为板式、管板式、板翅式、管壳式、翅片管式中的一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交通大学,未经上海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6720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液压闭门合页的闭门力调节结构
- 下一篇:一种轮步复合行星巡视车及行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