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尾气有效组分的回收装置系统及回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361592.X | 申请日: | 2021-04-02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58382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21 |
发明(设计)人: | 郑征;王利国;李会泉;贺鹏;曹妍;陈家强;徐爽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01D53/04 | 分类号: | B01D53/04;B01D53/14;B01D53/18;B01D53/86;B01D53/96 |
代理公司: | 北京品源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332 | 代理人: | 巩克栋 |
地址: | 100190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尾气 有效 组分 回收 装置 系统 方法 | ||
1.一种聚醚润滑油尾气有效组分的回收装置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收装置系统按照尾气的流通顺序包括依次连接设置的包括溶剂吸收塔、催化转化装置和冷却吸附塔;
所述溶剂吸收塔包括自上而下设置的喷淋头、分布除沫器、冷却器、塔盘、填料、再分布器和尾气布气罩;
所述催化转化装置为釜式结构;催化转化装置的中心设置搅拌桨,搅拌桨上部设置冷却盘管;催化转化装置的顶部设置有分布器及回流管预分布器;
所述冷却吸附塔包括自下而上设置的尾气布气罩、冷却器、分布除沫器、喷淋头和吸附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醚润滑油尾气有效组分的回收装置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溶剂吸收塔上部由上到下排列喷淋头、分布除沫器和冷却器,竖直间隔≥20c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醚润滑油尾气有效组分的回收装置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布除沫器上部包括丝网除沫结构,下部包括分布结构;所述分布结构将滴落液体均布于下部冷却器管内。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醚润滑油尾气有效组分的回收装置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喷淋头包括圆盘结构,喷淋头上部有均布的喷淋孔,喷淋截面积≤塔截面积1/2。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醚润滑油尾气有效组分的回收装置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器管包括列管式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醚润滑油尾气有效组分的回收装置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塔盘、填料与再分布器位于溶剂吸收塔中部,竖直间隔≥20c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醚润滑油尾气有效组分的回收装置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塔盘包括泡罩或浮阀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醚润滑油尾气有效组分的回收装置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填料包括低压降液体均布填料。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聚醚润滑油尾气有效组分的回收装置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低压降液体均布填料包括阶梯环填料和/或矩鞍形填料。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醚润滑油尾气有效组分的回收装置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尾气布气罩位于溶剂吸收塔底部,所述尾气布气罩为倒锥形,置于溶剂吸收塔的溶剂液层内。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醚润滑油尾气有效组分的回收装置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催化转化装置的搅拌桨为桨式或推进式结构。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醚润滑油尾气有效组分的回收装置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盘管上部1/3为圆管带翅片结构,置于装置顶部气体中,用于冷却顶部气体;冷却盘管下部2/3为圆管结构,置于液面下,控制液层反应温度,避免超温。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醚润滑油尾气有效组分的回收装置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布器与回流管预分布器分别独立地为均布的孔分布器,用于增加气体与分布后催化剂液的接触面积。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醚润滑油尾气有效组分的回收装置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盘管为上部进料,中部和/或下部出料。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醚润滑油尾气有效组分的回收装置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吸附塔内的尾气布气罩位于冷却吸附塔底部,吸附层位于顶部。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醚润滑油尾气有效组分的回收装置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吸附塔内的冷却器与分布除沫器的竖直间隔≥20c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61592.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沉井纠偏装置
- 下一篇:一种酒店监控防破坏安全保护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