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结合太赫兹波检测的火灾感烟探测器有效
申请号: | 202110350069.7 | 申请日: | 2021-03-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34838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7-21 |
发明(设计)人: | 张单;李森;吴则琪;崔龙;屈敬朝;欧阳银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郑州轻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8B17/10 | 分类号: | G08B17/10;G08B17/12;G08C17/02 |
代理公司: | 郑州欧凯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1166 | 代理人: | 李宣宣 |
地址: | 450000 河南省郑州***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结合 赫兹 检测 火灾 探测器 | ||
本发明的一种结合太赫兹检测的火灾感烟探测器,包括壳体、光源检测组件、太赫兹检测组件,壳体具有安装腔,光源检测组件包括光源发射器与光源接收器,光源发射器和光源接收器设在安装腔内,光源发射器的发射端和光源接收器的接收端相对设置,太赫兹检测组件包括太赫兹发射器和太赫兹接收器,太赫兹发射器和太赫兹接收器设在安装腔的内部,且太赫兹发射器和太赫兹接收器相对设置。本发明实施例具有结构简单、安装方便、检测结果准确的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火灾报警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结合太赫兹波检测的火灾感烟探测装置。
背景技术
在火灾初期,大部分燃烧物处于阴燃阶段,不充分燃烧的产生大量烟雾,感烟探测器可以通过监测烟雾实现火灾报警,常见的感烟火灾探测装置有两种:离子感烟火灾探测器和光电感烟火灾探测器。现有的离子感烟火灾探测器和光电感烟火灾探测器的敏感区敏感度低、可靠性弱,常常会发生误报的现象,给灭火人员增加了工作负担。
发明内容
本发明设计一种结合太赫兹波检测的火灾感烟探测器,探测器包括光电感烟探测和太赫兹检测两部分,且光电探测设备与太赫兹检测设备通过控制器相连,实现光电感烟和太赫兹监测结合的双重探测效果。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太赫兹波检测的火灾感烟探测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具有安装腔;光源检测组件,所述光源检测组件包括光源发射器与光源接收器,所述光源发射器和所述光源接收器设在所述安装腔内,所述光源发射器的发射端和所述光源接收器的接收端相对设置,以便检测是否出现烟雾;太赫兹检测组件,所述太赫兹检测组件包括太赫兹发射器和太赫兹接收器,所述太赫兹发射器和所述太赫兹接收器设在所述安装腔的内部,且所述太赫兹发射器和所述太赫兹接收器相对设置,以便对烟雾颗粒进行检测。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太赫兹波检测的火灾感烟探测装置,通过光源检测组件和太赫兹检测组件进行双重检测,减少了光源检测组件对一些烟雾的误报,提高了对火灾烟雾的识别率,从而降低了探测装置的误报率。
进一步地,所述壳体包括底壳、顶壳和连接部,所述底壳、所述顶壳和所述连接部限定出所述安装腔,所述连接部上设有多个进烟口,多个所述进烟口沿所述壳体的周向间隔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结合太赫兹波检测的火灾感烟探测装置还包括迷宫组件,所述迷宫组件沿所述壳体的周向设置在所述连接部内,所述迷宫组件的进口与所述进烟口配合,以便防止杂质或者飞虫进入壳体内。
进一步地,所述迷宫组件包括多个迷宫单元,所述迷宫单元沿所述壳体的周方向间隔设置所述壳体内,所述迷宫单元具有进口、出口以及烟气通道,且所述进口位于所述进烟口处。
进一步地,所述结合太赫兹波检测的火灾感烟探测装置还包括风扇组件,所述风扇组件设在所述安装腔内,以便所述风扇组件将烟气抽入所述壳体内。
进一步地,所述结合太赫兹波检测的火灾感烟探测装置还包括光源挡板,所述光源挡板设在所述壳体内,所述光源挡板设在所述光源发射器和所述光源接收器之间,在壳体内无烟雾时,所述光源发射器发射的光源照射在光源挡板上,所述光源接收器无法接收光源。
进一步地,所述光源发射器的发射端与竖直方向的夹角在30°-60°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光源接收器的接收端与竖直方向的夹角在30°-60°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结合太赫兹波检测的火灾感烟探测装置还包括第一保护罩和第二保护罩,所述第一保护罩和所述第二保护罩可拆卸地安装在所述壳体内,所述第一保护罩罩在所述太赫兹发射器上,所述第二保护罩罩在所述太赫兹接收器。
进一步地,所述结合太赫兹波检测的火灾感烟探测装置还包括控制器和报警器,所述光源检测组件、所述太赫兹检测组件和所述报警器均与所述控制器相连,当所述光源接收器和所述太赫兹接收器接收到火情信号时,所述控制器将控制所述报警器发出警报。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郑州轻工业大学,未经郑州轻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5006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