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降脂减肥的乳双岐杆菌制剂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347196.1 | 申请日: | 2021-03-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61808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15 |
发明(设计)人: | 陈大伟;童颖佳;童群义;陈金林;吉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盐城维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2N1/20 | 分类号: | C12N1/20;A61K35/745;A61P3/04;A61P3/06;C12R1/01 |
代理公司: | 北京细软智谷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471 | 代理人: | 秦琼 |
地址: | 224000 江苏省盐城市射***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减肥 乳双岐 杆菌 制剂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降脂减肥的乳双岐杆菌制剂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所述的乳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lactis)为乳双歧杆菌Miuyo‑11菌株,保藏编号为CGMCC 20867。本发明乳双歧杆菌制剂中活菌数量大且活性高,同时含有乳双歧杆菌所产生的具有降脂减肥作用的代谢产物,可作为肥胖病人的辅助调理用品,协助其它降脂减肥药物发挥优异的降脂减肥的作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益生菌生产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降脂减肥的乳双岐杆菌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肥胖是指身体的明显超重与脂肪层过厚,是体内脂肪组织积蓄过剩的状态。造成肥胖的原因主要有:过量摄入高热量的食物、运动过少等。当身体的能量摄入超过能量消耗时,造成身体能量过剩而促进了脂肪的累积,就形成了肥胖;此外,疾病、环境、心理、身体毒素偏多等因素造成身体营养失衡、能量代谢失调等,也会形成肥胖。
肥胖不仅影响形体美,而且会引发多种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脑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女性月经不调等,还能增加人们患恶性肿瘤的机率,影响消化系统的功能和内分泌系统的功能。
人体脂肪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个是直接摄入食物中的脂肪;另一个是利用过量的糖分在体内转化为脂肪。食物中的脂肪在小肠中经各种酶及胆汁酸盐的作用,被分解成脂肪酸、胆固醇和其它脂肪消化产物后,通过小肠壁被吸收进血流,从而使脂肪被人体消化吸收,在人体内有可能被重新合成脂肪;另一方面,当人体摄入的糖分过量时,糖分(如葡萄糖等)也能通过三羧酸循环系统转化为脂肪。
益生菌在肠道定殖后,在其生长繁殖的过程中,会利用肠道中的脂类(如甘油三酯、胆固醇等)、小分子糖类(如葡萄糖)、氨基酸类或小肽等物质来合成菌体成分,参与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代谢功能,充分发挥降低体内脂肪、降低胆固醇的功效,从而降低身体脂肪率,降低体重,降低食物利用率,促进新陈代谢,改善肥胖体质等。多项研究显示:益生菌能通过减少脂肪的合成以及分解多余的油脂,使人体的脂肪不会过度蓄积。益生菌能有效地调节肥胖患者的体质,其作用机理为:
①抑制食欲,增加饱腹感
益生菌及其代谢产物可以通过刺激胆囊收缩素(CCK)、胰高血糖素样肽 -1(GLP-1)等饱腹因子的释放、减少胃促生长激素的分泌,从而减少食物摄入,降低体重和脂肪的蓄积。有研究表明:短链脂肪酸(比如乙酸、丁酸、丙酸) 可以为肠道上皮细胞提供生长所需要的能量,不仅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减轻肠道炎症,也可以调节食欲中枢,增加饱腹感。
②降低胆固醇、降低脂肪
益生菌在生长过程中可同化吸收胆固醇,并可通过产生胆盐水解酶等代谢产物,促进胆固醇与胆酸的沉淀,减少了胆固醇进入血液的机会,干扰肠道对胆固醇的吸收。益生菌及其代谢产物还可产生柠檬酸裂解酶抑制剂、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短链脂肪酸等物质,从而影响脂肪代谢和碳水化合物代谢,起到降脂减肥的作用。
③调节肠道菌群
益生菌可通过在肠道内释放消化酶,对消化过程起协同作用,并减缓部分肠道吸收不良的症状。且当益生菌进入肠道后,可通过菌群占位、细菌增殖、杀除有害菌等方式促进失衡的肠道菌群相正常化,恢复肠道的正常功能。
④益生菌能产生重要的营养物质
益生菌能产生重要的营养物质,如:泛酸、尼克酸、B1、B2、B6及维生素K 等维生素,同时能产生短链脂肪酸、抗氧化剂、氨基酸等。这些代谢产物能加速脂肪燃烧分解转化,同时提高人体新陈代谢,以此达到快速瘦身的目的。
可见,益生菌及其代谢产物在肠道内参与人体的糖-脂代谢、胆固醇-脂肪代谢,阻断脂肪的形成及加速体内蓄积脂肪的氧化分解,发挥长效减肥的作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盐城维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盐城维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4719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