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蚂蚁携带球孢白僵菌防治刺吸性害虫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342446.2 | 申请日: | 2021-03-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68548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10 |
发明(设计)人: | 郭萧;高冬梅;李佩原;钟魏然;王武;高立洪;李萍;李平;董毛村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市农业科学院 |
主分类号: | A01G13/00 | 分类号: | A01G13/00;A01K67/033;A23K10/20;A23K10/22;A23K10/30;A23K20/163;A23K50/90;A01N63/30;A01P7/04 |
代理公司: | 北京睿智保诚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732 | 代理人: | 周新楣 |
地址: | 401329 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 蚂蚁 携带 球孢白僵菌 防治 刺吸性 害虫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农业害虫生物防治领域,公开了一种利用蚂蚁携带球孢白僵菌防治刺吸性害虫的方法,以球孢白僵菌作为昆虫病原菌,以日本弓背蚁为载体昆虫,载体昆虫由人工饲养获得。该方法害虫防治见效快且对环境要求相对低。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业害虫生物防治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利用蚂蚁携带球孢白僵菌防治刺吸性害虫的方法。
背景技术
生物防治是农业害虫防治的重要技术之一,尤其在追求绿色环保的时代背景下,生物防治以无化学残留、不污染环境等优点得到人们的日益重视。害虫的生物防治大致可分为以虫治虫、以菌治虫两种形式。以虫治虫中,通过释放捕食性或寄生性天敌昆虫(包括益螨),利用其对害虫的捕食或寄生能力,消灭害虫,实现害虫防治目的。以菌治虫中,主要通过喷洒病原微生物制剂、释放染病害虫等方式,将害虫病原微生物释放到环境中,致使害虫大量感病死亡,进而实现害虫防治目的。
两种技术形式相比,以虫治虫对环境温湿度、光照等条件要求相对较低,适应性好,但生物的捕食与寄生总是有速度限制,因此以虫治虫见效慢,一般选择在害虫发生初期或更早的时候应用。以菌治虫中,病原菌的传播速度远快于天敌的捕食速度,极容易在害虫种群中流行扩散,因此理论上以菌治虫对害虫防治的效率要高于以虫治虫。但在实际应用中,害虫病原菌的流行对环境温湿度、光照等条件有一定要求。在不适宜的环境中,害虫病原菌对害虫的感染率极低。因此,亟需开发一种见效快且对环境要求相对低的新型害虫生物防治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意在提供一种利用蚂蚁携带球孢白僵菌防治刺吸性害虫的方法,该方法害虫防治见效快且对环境要求相对低。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利用蚂蚁携带球孢白僵菌防治刺吸性害虫的方法,以球孢白僵菌作为昆虫病原菌,以蚂蚁为载体昆虫,载体昆虫由饲养获得。
本方案的原理及优点是:实际应用时,本技术方案中,利用蚁科天敌昆虫作为载体昆虫,其优势明显。首先,蚂蚁为社会性昆虫,为穴居社会性生活,方便沾染害虫病原微生物;其次,蚂蚁巢穴湿度较地面和空气大,有利用害虫病原微生物的保存,持效期更长;最后,蚂蚁与蚜虫、介壳虫等同翅目昆虫有强烈的共栖现象,对部分鳞翅目害虫幼虫也有捕猎作用,因此利用蚂蚁作为载体昆虫携带相应昆虫病原微生物对上述3类害虫均有较好防效。而且蚂蚁分布广泛,资源易得,利用蚂蚁作为载体昆虫具有巨大的资源优势,这是其他天敌昆虫所不能比拟的。此外,大多数蚂蚁属于营穴居社会性生活,巢穴位置相对固定,更易于在生境中定殖,从而对定殖环境中的害虫形成长期持续的控制,长期来看,可有效降低防治成本。本方案通过以虫治虫、以菌治虫技术的结合,利用天敌昆虫携带害虫病原微生物在害虫种群中传播,具有针对性强、使用方便、效费比高。
但是利用蚂蚁作为载体昆虫还存在如下的问题:1、载体昆虫与害虫生活的差异,使得载体昆虫与害虫在生活空间上存在不一致的问题;2、目前大多的蚁巢都是自然蚁巢,其位置是固定的,想要将不在同一空间生存的载体昆虫和害虫转移至同一空间是存在非常大的难度的。本方案中,载体昆虫是人工饲养获得的,即使用的是非自然的人工蚁巢,便于搬运及转移,能够打破载体昆虫与害虫生存空间不一致的限制。
优选的,作为一种改进,蚂蚁为日本弓背蚁,载体昆虫携带昆虫病原菌的方式为沾染法与饲喂法的一种或两种结合。
本技术方案中,沾染法是在蚁巢出入口处接驳病菌载播盒,盒内放置一定量球孢白僵菌粉剂,蚂蚁进出都会从菌剂上爬过,从而完成携菌;饲喂法是把球孢白僵菌粉剂与面包屑采用1:1充分混合后放置在病菌载播盒,蚂蚁会将沾有球孢白僵菌的面包屑搬回槽内食用。沾染+饲喂法就是两种方法的结合。在实际使用时,可以根据具体需要进行实际选择。本申请使用的载体昆虫是经过人工饲养并优选的耐昆虫病原菌的蚂蚁,经试验验证,球孢白僵菌对日本弓背蚁无明显致死作用,避免了载体昆虫对昆虫病原菌不耐受而造成载体昆虫误杀的问题。
优选的,作为一种改进,单只载体昆虫携带昆虫病原菌的载菌量为1.24×105-1.67×106个。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市农业科学院,未经重庆市农业科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4244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