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改性酚醛树脂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258568.3 | 申请日: | 2021-03-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2851894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09 |
发明(设计)人: | 苏志强;尹群皎;王敏;全皓月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化工大学;内蒙动力机械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8G8/28 | 分类号: | C08G8/28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知星原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868 | 代理人: | 艾变开 |
地址: | 100029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改性 酚醛树脂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改性酚醛树脂,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质量份的原料:70‑110份苯酚、15‑40份4‑马来酰亚胺基苯酚、20‑30份间苯二酚、80‑110份甲醛、25‑40份糠醛。本发明对各单体的选择和配比进行了筛选,在普通酚醛树脂的配方中加入了4‑马来酰亚胺基苯、间苯二酚和糠醛,在不同的反应条件下进行了两个阶段的反应,第一反应阶段先在相对低温下,采用氨水作为催化剂,加入间苯二酚和甲醛的混合物;第二反应阶段,在相对高温下,采用氢氧化钡作为催化剂,加入间苯二酚和糠醛的混合物。最终得到了综合性能优异的改性酚醛树脂。利用本发明的制备方法制备得到的酚醛树脂,相比于目前市场上的普通酚醛树脂,树脂的固化温度更低,耐热性更优异,残碳率更高,力学性能更好。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酚醛树脂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改性酚醛树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酚醛树脂(PF)具有有益的力学性能和加工性能,且价格低廉在多个领域有广泛的应用。但是酚醛树脂中的酚羟基和亚甲基在200℃以上的温度下会被氧化,影响耐热性,而且固化后的PF因为仅有亚甲基的链接而显脆性。因此PF的脆性大,韧性差的缺陷限制了其应用,亟需改善。现有技术中有很多采用马来酰亚胺基团对酚醛树脂进行改性,比如CN103360558A,CN101531880A、CN110483713A多采用双马来酰亚胺进行改性,但双马来酰亚胺树脂固化之后的脆性较大,成型温度高,限制了其在复合材料的使用。也有采用含有酚羟基的马来酰亚胺改性的酚醛树脂的研究,肖娜等人(工程塑料应用,2010年底38卷第1期,第18-20页)以不同比例的N-(4-羟基苯基)马来酰亚胺替代部分甲醛,得到了改性的酚醛树脂,发现改性的酚醛树脂改进了PF的耐热性能和力学性能。但是固化温度高而且固化速率慢,造成了施工的不便利;而且固化时易释放小分子物质造成产品内部或表面有不同程度缺陷。另外,该文献报道的改性酚醛树脂中,N-(4-羟基苯基)马来酰亚胺只是在加入量1-2%的情况下会对力学性能有所改善,当超过3%后,冲击强度有所降低,分析认为可能是酰亚胺环的引入大幅度增加了交联度,致使改性PF的韧性有所下降。实际上如此少量的N-(4-羟基苯基)马来酰亚胺不能有效地对改性PF的耐热性有本质性的提升。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改性性酚醛树脂及其制备方法,以此同时提高复合材料的耐热性,力学性能,并且所得酚醛树脂具有较低低固化温度和高的残碳率。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改性性酚醛树脂,包括如下质量份的原料:70-110份苯酚、15-40份4-马来酰亚胺基苯酚、20-30份间苯二酚、80-110份甲醛、25-40份糠醛。
优选地,所述改性酚醛树脂,包括如下质量份的原料:80-100份苯酚、25-32份4-马来酰亚胺基苯酚、24-28份间苯二酚、85-100份甲醛、30-35份糠醛。
优选地,所述改性酚醛树脂的制备过程中,上述原料的加入顺序是,先加入苯酚和4-马来酰亚胺基苯酚,之后加入甲醛和部分间苯二酚和混合物反应一段时间后,最后加入糠醛和剩余间苯二酚,升温继续反应。更优选地,和甲醛一起加入的间苯二酚占全部间苯二酚的60-80%。
间苯二酚树脂是一种低温固化树脂,而且具有较好耐水耐候性、胶接强度高。酚醛树脂中引入间苯二酚同时综合酚醛树脂和间苯二酚树脂的优点;4-马来酰亚胺基苯酚含有马来酰亚胺基团,该基团含有C=O键和C-N键,因此该基团具有较好耐热性。4-马来酰亚胺基苯酚相对于苯酚4号位取代一个较大基团,甲醛与4-马来酰亚胺基苯酚反应时,更易于4-马来酰亚胺基苯酚间位发生反应,生成的树脂相对于酚醛树脂分子规整度高,降低树脂粘度,降低加工工艺条件。在单体中引入间苯二酚和4-马来酰亚胺基苯酚,能发挥协同作用,相对于酚醛树脂,本发明改性酚醛树脂固化温度明显降低。此外,马来酰亚胺基团含有碳碳双键,可以引入其它基团或者分子,达到对于树脂的不同需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化工大学;内蒙动力机械研究所,未经北京化工大学;内蒙动力机械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25856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