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NIR/PET双模态造影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2110254211.8 | 申请日: | 2021-03-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49966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18 |
发明(设计)人: | 邵国强;李小芳;李玉艳;王锦涛;张朋俊;李玉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药科大学;宜昌市第一人民医院(三峡大学人民医院) |
主分类号: | C07D403/14 | 分类号: | C07D403/14;C07F5/00;A61K49/00;A61K49/10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04 | 代理人: | 杨晓莉 |
地址: | 211198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nir pet 双模 造影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近红外和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NIR/PET双模态造影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本申请以优化后的吲哚氰绿衍生物作为载体,连接PET信号分子,获得了NIR/PET双模态造影剂。该造影剂既可以近红外成像,又具备PET显像能力;同时,该造影剂水溶性好、毒性低,近红外与PET影像相互印证,丰富诊断信息,具备成为新型肿瘤造影剂的潜力。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造影剂技术,具体涉及近红外和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NIR/PET双模态造影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背景技术
由于早期诊断方法缺乏,肝癌患者被确诊时已为晚期,而晚期肝癌高度恶性且进展迅速,难以治疗,并且化疗药物的低选择性和低毒性导致治疗效果通常较差。因此,寻找有效的肝癌诊断方法,早发现,早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为非侵入性的检测方式,分子影像技术迅速发展,在肝癌诊断和治疗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临床上使用的肝癌造影剂仅有钆塞酸二钠。钆塞酸二钠在正常肝细胞中摄取,而在肝癌细胞中不摄取,组织对比时在肝癌部位暗成像。然而钆塞酸二钠并非靶向肿瘤细胞,仅有的一个专一性造影剂不能满足目前临床对肝癌诊断的需求,能够靶向肝癌部位的造影剂是急需解决的难题。
多模态造影剂组合多种影像技术如PET,MRI,NIR等的优点,可以显著提高肿瘤组织成像的特异性和图像分辨率,为肝癌诊断实现靶向性和精准性提供可能。研究发现,近红外造影剂吲哚箐绿(Indocyanine Green,ICG)进入血液后与血浆蛋白形成复合物,被动靶向至内皮网状细胞丰富的肝脏区域。随后,在有机阴离子转运多肽(organic aniontransporting polypeptides,OATPs)以及牛磺胆酸转运多肽(sodium taurocholatecotransporting polypeptide,NTCP)介导下被细胞摄取。肝癌细胞膜上过度表达OATP与NTCP受体,且肝癌细胞胆管堵塞并缺乏有效的淋巴回流。最终,导致ICG在正常肝细胞排出,而在肿瘤部位蓄积,可以实现肝癌部位的靶向性。患者在手术前注射ICG,大约24小时后,肝脏表面的肿瘤借助近红外成像可以直观地呈现在外科医生面前,增加手术切除的准确性。但是,ICG在肝癌检测中存在的最大挑战,就是组织穿透性差,只能检测位于10mm深度以上的肝癌,深部的肿瘤无法发现。相比于ICG的近红外荧光成像,PET穿透力强能够检测组织内部的肿瘤,且灵敏度较高,但常规显像剂18F-FDG在肿瘤中聚集不够,且缺乏靶向肝癌细胞的能力。临床实践发现,探索PET/NIR双模态探针分子策略,将肝癌靶向性、组织穿透力两方面的优势相结合,寻找敏感而高效的双模态造影剂候选化合物以期实现肝癌的精准定位,是早期发现肝癌患者,解决患者长期生存率低,满足临床诊疗需求的关键。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近红外和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NIR/PET双模态造影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技术方案:本申请所述的一种如式(I)所示的金属络合物:
其中,W1和W2相同或不同,各自独立地为放射性金属离子;
Ligand-Linker-NIR-Linker-Ligand为配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药科大学;宜昌市第一人民医院(三峡大学人民医院),未经中国药科大学;宜昌市第一人民医院(三峡大学人民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25421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