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建筑加固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098175.0 | 申请日: | 2021-01-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22379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07 |
发明(设计)人: | 邵坤尧;郭光照;洪晓甜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鼎固建筑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G23/02 | 分类号: | E04G23/02;E02D37/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0016 浙江省杭州市江干区***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建筑 加固 方法 | ||
本申请涉及一种建筑加固方法,其包括S1,加固基础施工;S1‑1,开设施工槽,在被加固体底端一侧地面上开设有施工槽,施工槽围绕被加固体的外侧壁一周设置;S1‑2,施工槽内施工形成地梁,地梁围绕被加固体的外侧壁一周设置。S2,主体加固结构施工,S2‑1,定位,预先在被加固体的外墙两侧均放样出主体加固结构的位置;S2‑2,室内加固,先在外墙上施工室内加固部件;S2‑3,外立面加固,在地梁上自下上依次浇筑钢筋混凝土形成的外立面加固部件,外立面加固部件固定连接于外墙背离室内的一侧,外立面加固部件对应外墙上放样出的主体加固结构位置。本申请具有提高被加固体在加固过程中安全性能的效果。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建筑加固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建筑加固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一是因建筑物破损而进行的维护性加固;二是为了使建筑物达到一定抗破坏力,如抗地震能力而进行的加固。
现有授权公开号为CN2139966Y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砖砌房屋墙体加固构件,由垂直杆、水平杆、斜拉杆组成。
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对于老旧的建筑物而言,其自身结构由于长时间的使用而老化,若直接在其外立面上附加加固结构,将对建筑物自身的结构造成额外的损伤,甚至有建筑物坍塌的风险。
发明内容
为了提高建筑物在加固施工中的安全性能,本申请提供一种建筑加固方法。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建筑加固方法,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建筑加固方法,其包括S1,加固基础施工;S1-1,开设施工槽,在被加固体底端一侧地面上开设有施工槽,施工槽围绕被加固体的外侧壁一周设置;S1-2,施工槽内施工形成地梁,地梁围绕被加固体的外侧壁一周设置。S2,主体加固结构施工,S2-1,定位,预先在被加固体的外墙两侧均放样出主体加固结构的位置;S2-2,室内加固,先在外墙靠近室内一侧施工室内加固部件,所述室内加固部件对应外墙上放样出主体加固结构的位置;S2-3,外立面加固,在所述地梁上自下而上依次施工形成外立面加固部件,所述外立面加固部件固定连接于外墙背离室内的一侧,所述外立面加固部件对应外墙上出的主体加固结构位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外墙上靠近室内一侧先施工室内加固部件,然后在外墙对应室内加固部件的一侧施工外立面加固部件,从而在保障被加固体的安全性能后再提高被加固体的抗震性能。相较于直接在被加固体的外墙上施工外立面加固部件,使得被加固体在被加固过程中具有更好的安全稳定性能。
可选的,所述外立面加固部件包括附加圈梁和加固柱,所述附加圈梁围绕被加固体外侧壁一周设置,所述附加圈梁沿被加固体的高度方向相互平行且间隔设置有若干根,所述附加圈梁对应被加固体的楼板设置;所述加固柱的连接于相邻两附加圈梁之间或是连接于附加圈梁与地梁之间,所述加固柱围绕被加固体的外侧壁一周间隔设置有若干根。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附加圈梁和加固柱形成包围被加固体的框架,发生地震时,被加固体受到地震荷载作用时,加固柱将提高外墙水平方向的移动,加固柱能将外墙传递的荷载传递给附加圈梁,再由附加圈梁传递给楼板。加固柱和附加圈梁所到的竖向荷载将部分传递给楼板,另一部分将传递给地梁,再由地梁传递给土层。
可选的,所述外墙与加固柱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一拉结筋。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拉结筋能够提高外墙和加固柱之间的连接性能。
可选的,所述室内加固部件包括固定连接于外墙内侧的外墙加固部件以及连接于外墙加固部件和楼板上并且背离外墙向室内延伸的荷载分摊部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外墙加固部件能提高外墙的安全性能,而向室内延伸的荷载分摊部能将外墙加固部件传递的荷载向被加固体的内部传递,减少楼板边缘位置出现开裂的概率,提高倍加固体的整体安全性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鼎固建筑技术有限公司,未经浙江鼎固建筑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09817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