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生物材料制剂脱漆剂在审
申请号: | 202110022007.3 | 申请日: | 2021-01-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2694778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23 |
发明(设计)人: | 周伯阳 | 申请(专利权)人: | 周伯阳 |
主分类号: | C09D9/00 | 分类号: | C09D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盛凡智荣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16 | 代理人: | 胡文强 |
地址: | 100055 北京市东城***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生物 材料 制剂 脱漆剂 | ||
本发明公开一种生物材料制剂脱漆剂,按照重量配比,包括乙酰丙酸乙酯40%‑60%、环保有机溶剂30%‑40%、渗透添加剂和稠化剂5%‑30%。所述乙酰丙酸乙酯也可采用乙酰丙酸丁酯来代替,两者均为乙酰丙酸脂类衍生物。本发明具有安全环保,脱漆效率高,不伤基材等优点。主要成分乙酰丙酸乙酯或乙酰丙酸丁酯生物可降解,不易燃易爆。采用主要成分乙酰丙酸丁酯或者乙酰丙酸丁酯,制作的脱漆剂安全环保。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化工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生物材料制剂脱漆剂。
背景技术
脱漆剂通常是由有机溶剂和活性成分组成,当褪漆剂作用于涂层表面时,有机溶剂能够渗透进入涂层体系进而使其溶胀,同时活性组份破坏涂层内部交联以及涂层与基材界面的化学结合,从而破坏涂层与基体的结合力。褪漆剂在破坏涂层的同时不损伤基体材料(或者损伤程度在可接受范围内)。
目前脱漆剂技术已经经历了至少三代的发展:
第一代,最早的脱漆剂主要是单组份溶剂和简单的加浓型复配,如香蕉水、丙酮等溶剂,或者强酸强碱等。缺点是易燃易爆、致癌致诱变、强酸强碱对材料有腐蚀等。溶剂类的不容易控制,有害成分容易挥发。加浓复配后能够容易挂壁,但仍旧很难控制溶剂的停留时间,特别是在环境温度比较高的情况下。所以必须在短时间内完成溶解油漆层的任务。强酸强碱需要高温煮洗,对操作工况有要求,不适应大面积的脱漆工作,也不适用于轻金属和一些敏感合金。
第二代,凝胶型脱漆剂。利用触变凝胶技术,将有效成分制成具有触变性凝胶液体,在大面积脱漆的时候,具有一定的优势。主要成分为二氯甲烷、二氯乙烯等成分以及苯酚、铬酸盐等。市场上大量的脱漆剂产品目前是第二代产品。这里面主要的原因是这种脱漆剂的效率非常高,不易燃易爆,并且气味可控(通过添加蜡膜等方式控制有机溶剂的挥发)。缺点是蒸汽为致癌和致诱变成分,铬酸盐具有生殖毒性。在目前没有其他更加环保且不大范围牺牲效率的情况下,这种脱漆剂还在市场中大量应用。条件比较好的用户会给工人配人参防护用品,但大部分都是直接面对有害溶剂,对一线工人伤害极大。
第三代脱漆剂,同样是凝胶型脱漆剂,所使用的主要成分与第二代不同,主要为过氧化制剂。牺牲了效率,换取环保性能。这种脱漆剂,挥发速度慢,不易燃易爆,对人体伤害极小。主要成分为过氧化性,可以通过添加酸碱来调整对不同漆面的适应性。含有一些活化剂,提高脱漆的效率。但通常都需要6个小时以上的作用时间,这大大的限制了这种脱漆剂的应用范围,虽然具有很高的环保安全性,这种脱漆剂在工业领域应用也有限,只有在民航脱漆领域应用的比较广。波音和空客公司认证了很多这种类型的脱漆剂,在手册里明确要求需要使用这种类型的脱漆剂。不含二氯乙烯、苯酚、铬酸盐等CMR化学品,对施工人员说伤害小,对环境相对友好相对二氯乙烯型褪漆剂来说,气味轻,刺激性弱。但其效率对温度敏感,在某些区域需要配备加热设施。
由于第三代脱漆剂的效率限制,市场中大部分用户还在使用第二代的脱漆剂,所选溶剂也大部分为含卤素的成分,市场急需一款既能满足高效脱漆的要求,同时也具有安全环保优点的脱漆剂。
发明内容
从环保安全角度出发,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生物材料制剂脱漆剂,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生物材料制剂脱漆剂,按照重量配比,包括乙酰丙酸乙酯40%-60%、环保有机溶剂30%-40%、渗透添加剂和稠化剂5%-30%。
进一步的,所述乙酰丙酸乙酯也可采用乙酰丙酸丁酯来代替,两者均为乙酰丙酸脂类衍生物。
进一步的,所述乙酰丙酸乙酯的比例根据不同漆种适当调节,一般含量越高脱漆效果越好,但不能过高,一方面过高的比例增加了脱漆剂的成本,另一方面过高的比例会使得增稠剂析出,无法形成稳定体系。当添加比例为75%的时候,体系仍旧稳定,超过75%的时候增稠剂开始析出。
进一步的,所述环保有机溶剂选用二甲基亚砜。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周伯阳,未经周伯阳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02200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