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具有自动去渣包功能的自动生产线及加工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1567414.4 | 申请日: | 2020-12-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2757586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0-04 |
发明(设计)人: | 汪水林;胡小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文灿压铸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C45/42 | 分类号: | B29C45/42;B29C45/38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君胜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68 | 代理人: | 谢松 |
地址: | 528200 广东省佛山市南***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自动 去渣包 功能 自动生产线 加工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自动去渣包功能的自动生产线及加工方法,涉及汽车零件生产设备领域,注塑机将工件注塑成型后,由机器人驱动机械夹手将工件夹取到冲压装置上,冲压装置将渣包冲压去掉后,机器人驱动机械夹手将去掉渣包后的工件夹取到传送装置上,并经传送装置传送到下一工序,完成汽车滤清器的自动去渣包,提高工作效率和安全性。并充分利用机器人的动作,使得一个机器人即可完成该工件的生产,减少了该自动加工生产线所需要机器人的数量,降低成本。通过由伸缩气缸、安装板、第一夹持板和连杆组成的机械夹手的基础上,在第一夹持板外侧固定第二夹持板,使得一个机械夹手可以适应两个夹取部位的配合,避免了汽车滤清器的外表面被刮花。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零件生产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具有自动去渣包功能的自动生产线及加工方法。
背景技术
在汽车滤清器(工件)的加工过程中,需要先经过模压成型,由于在膜压成型中,需要经过浇注流道进行浇注,以及需要设置排气腔排出模腔内的气体,避免形成气包,因此浇注成型后的工件会带有渣包,为得到工件成品,成型后的工件在冷却后需要将渣包去掉。现有的去渣包工序中,主要由人工进行敲打去掉渣包,或者人工将带渣包的工件放置在冲压装置上,进而利用冲压装置将渣包去掉,加工效率低,且具有人身危险。
可见,现有技术还有待改进和提高。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自动去渣包功能的自动生产线及加工方法,解决现有的生产线去渣包效率低、具有人身危险的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具有自动去渣包功能的自动生产线,包括注塑机、机器人、冲压装置、传送装置和工控装置,冲压装置、传送装置和注塑机包围在机器人的外侧,且注塑机、冲压装置和机器人均与工控装置电性连接;
机器人上固定有机械夹手,机械夹手包括第一伸缩气缸,第一伸缩气缸的缸体上固定有安装板,安装板两端铰接有第一夹持板,第一夹持板中部铰接有连杆,连杆在远离第一夹持板的一端与第一伸缩气缸的活塞杆末端铰接,第一夹持板在远离安装板的一端设有第一夹持部;第一夹持板的外侧固定有第二夹持板,并且第二夹持板向远离安装板一侧延伸,第二夹持板在远离安装板的一端设有第二夹持部。
所述的具有自动去渣包功能的自动生产线中,第二夹持部包括固定在第二夹持板内侧的圆柱轴,且圆柱轴的一端面与第二夹持板固定连接;每块第二夹持板内侧至少固定有一根圆柱轴。
所述的具有自动去渣包功能的自动生产线中,每块第二夹持板内侧固定有一根圆柱轴,且两根圆柱轴不在同一直线上。
所述的具有自动去渣包功能的自动生产线中,第一伸缩气缸的活塞杆末端固定有连接头,连杆铰接在连接头上。
所述的具有自动去渣包功能的自动生产线中,冲压装置包括由支脚和平台组成的第一支架,平台中部设有开口,开口上设有横梁,且横梁两端固定在开口的两侧,横梁的中部固定有冲压下模,平台上方设有呈“冂”字形的第二支架,第二支架的顶面且在冲压下模的正上方固定有伸缩气缸,伸缩气缸的活塞杆竖直向下伸出,且在伸缩气缸的活塞杆末端固定有冲压上模,冲压上模置于冲压下模的正上方;开口的正下方设有渣包收集桶。
所述的具有自动去渣包功能的自动生产线中,冲压下模包括固定在横梁上的下模底板、固定在下模底板上的工件固定块;横梁在下模底板的两侧固定有顶面为弧面或倾斜面的导料板。
所述的具有自动去渣包功能的自动生产线中,冲压上模包括安装底板和固定在安装底板上的若干冲压杆,冲压杆向下延伸。
所述的具有自动去渣包功能的自动生产线中,安装底板两侧固定有导向柱,第二支架上固定有套在导向柱上的导向套。
所述的具有自动去渣包功能的自动生产线中,渣包收集桶的下方设有运载小车,渣包收集桶置于运载小车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文灿压铸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广东文灿压铸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56741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