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铜和锰的分离方法及其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2011330337.0 | 申请日: | 2020-11-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2575193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30 |
发明(设计)人: | 王雪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博萃循环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2B7/00 | 分类号: | C22B7/00;C22B3/32;C22B15/00;C22B4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品源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332 | 代理人: | 巩克栋 |
地址: | 100190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分离 方法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涉及一种铜和锰的分离方法及其应用,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对铜锰料液进行第一萃取,得到第一有机相和第一水相;其中,所述第一萃取中使用的萃取剂A包括羧酸类萃取剂中的1种或至少2种的组合;(2)将步骤(1)得到的第一有机相依次进行洗涤和反萃,得到含铜溶液;(3)将步骤(1)得到的第一水相进行第二萃取,得到第二有机相和第二水相;所述第二有机相经依次进行的洗涤和反萃得到富锰溶液。通过本发明提供的方法,将铜和锰两种有价金属有效分离提取,操作简单,同时,羧酸类萃取剂对Cu和Mn提取率均大于99.5%,硫酸反萃率大于99.5%。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湿法冶金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铜和锰的分离方法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目前,在钴的湿法冶金生产中,钴原料中的杂质离子在P204除杂工序中被除去,形成含大量铜锰钙等杂质金属的氯化物溶液,这些溶液常采用碳酸钠沉淀形成铜锰钙碳酸盐,其中铜和锰含量最多,且价值高。一个大型的钴冶炼厂每年产生的这种碳酸盐渣达数千吨以致上万吨,其中有价金属的价值达数千万。
溶剂萃取技术是从溶液中分离提取各种金属的有效技术,它具有分离效率高、工艺和设备简单、操作连续化、易于实现自动控制等优点。一直以来被众多研究者持续关注并不断发展。
目前,关于铜锰分离的相关工艺有很多,但存在分离方法复杂、铜锰分离效果不佳、成本高等问题。例如,中国专利(公开号CN105274352A)采用向碳酸铜锰渣中加入硫酸形成硫酸盐溶液,除去硫酸钙沉淀,然后用酮肟或醛肟等萃铜试剂将铜以硫酸铜的形式分离出来,再调整除铜后的溶液pH值,加入活泼金属粉末将钴还原为钴粉分离出去,得到含锰滤液,往所述滤液中加入碳酸钠,使锰沉淀下来获得锰碳酸盐;中国专利(CN102888513A)通过硫酸盐沉淀钙,碳酸盐和硫化物析出铜钴锌混合物,获得氯化锰结晶浓缩,再采用无机酸溶解铜钴锌混合物,并加还原剂还原铜,调节溶液pH使固态硫化锌、硫化钴与溶液中Cu+发生转化反应,再通过加入过量的硫化物使未参与反应的铜全部生成硫化亚铜沉淀除去,最后调节钴锌液pH并加入氯化钠或通入氯气,将钴氧化为氢氧化钴分离出去。
发明内容
鉴于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铜和锰的分离方法及其应用,将料液中的铜和锰有效分离开来,操作简单,此外,采用的羧酸类萃取剂水溶性低,稳定性高,降低工艺成本。
为达此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一种铜和锰的分离方法及其应用,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对铜锰料液进行第一萃取,得到第一有机相和第一水相;其中,所述第一萃取中使用的萃取剂A包括羧酸类萃取剂中的1种或至少2种的组合;所述羧酸类萃取剂结构通式如下:
其中,R1和R2独立地为C3~C9直链或支链烷基;所述第一萃取中萃取剂A 与铜锰料液的体积比为(0.1-10):1;所述第一萃取中所用的萃取剂A使用前进行皂化;所述第一水相的pH为3-4.5;
(2)将步骤(1)得到的第一有机相依次进行洗涤和反萃,得到含铜溶液;
(3)将步骤(1)得到的第一水相进行第二萃取,得到第二有机相和第二水相;所述第二有机相经依次进行的洗涤和反萃得到富锰溶液。
通过本发明提供的方法,将铜锰两种有价金属分离提取,操作简单,同时,羧酸类萃取剂对Cu和Mn提取率均大于99.5%,硫酸反萃率大于99.5%。
本发明中,所述第一萃取中萃取剂A与铜锰料液的体积比为(0.1-10):1,例如可以是0.1:1、0.5:1、1:1、2:1、3:1、4:1、5:1、6:1、7:1、8:1、9:1或10:1等,但不限于所列举的数值,该范围内其他未列举的数值同样适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博萃循环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北京博萃循环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33033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