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确定相对到课指数的方法及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011323230.3 | 申请日: | 2020-11-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2598546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02 |
发明(设计)人: | 邓攀;周健君;罗智泉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大数据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6Q50/20 | 分类号: | G06Q50/20;G06Q10/10 |
代理公司: | 深圳中一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414 | 代理人: | 王明磊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确定 相对 指数 方法 装置 | ||
本申请适用于考勤统计技术领域,提供了确定相对到课指数的方法,包括:根据第一科目的每堂课的理论出勤人数与实际出勤人数,确定所述第一科目的每堂课的到课率;获取第一用户针对所述第一科目的理论出勤课堂数和所述第一用户针对所述第一科目的每堂课的出勤数据;根据所述每堂课的到课率,所述理论出勤课堂数和所述每堂课的出勤数据,确定所述第一用户针对所述第一科目的相对到课指数。通过引入他人出勤课堂的数据、任课教师的评价数据等其他有可能对学生出勤产生影响的因素计算相对到课指数,包含了更多有判断能力的信息,从全局的角度去衡量了学生的到课情况。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考勤统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到课率的确定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在判断学生的出勤情况,计算学生的期末成绩时,经常会引入学生 的到课信息进行计算。传统的计算学生到课率的过程中,可以基于学生出勤的 课堂占其他所有课堂的比重确定,该计算方式考勤误差大,无法确定是学生出 勤是自发性出勤还是受到其他同学的影响而出勤,不能从全局的角度衡量学生 的到课情况。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确定到课指数的方法及装置,相比于前人衡量学 生到课情况的绝对到课率,包含了更多有判断能力的信息,即在本申请中学生 自己的到课水平会被外界因素所影响,同时也成为了影响到他人的到课情况的 外部因素。通过引入他人出勤课堂的数据、任课教师的评价数据等其他有可能 对学生出勤产生影响的因素计算相对到课指数,这样的方法可以解决传统方式 中计算的到课率不全面、不准确的问题,从全局的角度去衡量了学生的到课情 况。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确定相对到课指数的方法,该方法包 括:根据第一科目的每堂课的理论出勤人数与实际出勤人数,确定所述第一科 目的每堂课的到课率;获取第一用户针对所述第一科目的理论出勤课堂数和所 述第一用户针对所述第一科目的每堂课的出勤数据;根据所述每堂课的到课率, 所述理论出勤课堂数和所述每堂课的出勤数据,确定所述第一用户针对所述第 一科目的相对到课指数。
应理解,上述方案中提到的第一科目表示任意的一门课程,第一用户是出 勤该课程的每堂课的任意一个学生。通过获取一门课程每堂课的到课率,引入 他人的出勤情况,结合某个学生在该课程上的每堂课出勤和缺勤的情况,得到 该学生的相对到课情况。如果一个学生出勤了一门低到课率的课堂,那么他上 课出勤的自发性更强,这堂课会增加他的相对到课指数的数值;相应地若该学 生缺勤了一门高到课率的课堂,那么这堂课会减小他的相对到课指数的数值。
具体地,相对到课指数的数值范围为[-1,1],当一个学生在某个科目上的 的相对到课指数的值为-1时,代表该学生缺勤了该科目的所有课堂而其他学生 均是全勤;当一个学生在某个科目上的相对到课指数的值为1时,代表该科目 每堂课都只有这一个学生出勤,属于两种极端情况。一个学生在某个科目上的 相对到课指数在0附近时,说明该学生从众心理强,大多是跟着同班同学的平 均到课情况上课;当一个学生在某个科目上的相对到课指数大于0.1时,表明 该学生属于自发上课的积极态度;当一个学生在某个科目上的相对到课指数小 于-0.1时,表明该学生属于消极上课的态度。
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引入了他人到课的情况,在计算学生相对到课指 数时包含了外界因素的影响,考虑的更加全面,可以提高对学生出勤情况判断 的准确度。
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根据所述每堂课的到课率,所 述理论出勤课堂数和所述每堂课的出勤数据,确定所述第一用户针对所述第一 科目的相对到课指数,包括:根据所述每堂课的到课率和所述每堂课的出勤数 据,确定所述第一用户针对所述第一科目的每堂课的到课贡献离差;根据所述 每堂课的到课贡献离差和所述理论出勤课堂数,确定所述第一用户针对第一科 目的相对到课指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大数据研究院,未经深圳市大数据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32323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