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大数据分析与机理模型协同的道路积水深度监测方法及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011179110.0 | 申请日: | 2020-10-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2329582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02 |
发明(设计)人: | 黄伟;赵亦欣;袁海波;邢镔;朱林全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南大学;重庆工业大数据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V20/13 | 分类号: | G06V20/13;G06V20/52;G06V10/774;G06V10/764;G06K9/62;G01F23/80 |
代理公司: | 北京海虹嘉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9 | 代理人: | 胡博文 |
地址: | 400715***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数据 分析 机理 模型 协同 道路 积水 深度 监测 方法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大数据分析与机理模型协同的道路积水深度监测方法,包括步骤:S1.采集道路积水信息;S2.对所述道路积水区域图像进行识别,得到道路积水区域实际面积,并对所述降雨量、所述道路单点积水深度以及所述道路积水区域实际面积进行处理,得到道路积水深度;S3.输出所述道路积水深度。一种大数据分析与机理模型协同的道路积水深度监测系统,包括参数采集模块、数据处理模块以及输出模块。本发明能够准确地计算出道路积水区域的最大深度以及预测最大深度,有效地防止出现道路积水深度误报、错报的情况,弥补了其他道路积水监测方式的不足,为道路排水建设提供了有力的参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道路监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大数据分析与机理模型协同的道路积水深度监测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城市气候和地表下垫面条件均发生明显的变化。在城市排水管网系统的建设滞后和排水系统规划不够合理的影响下,一旦遭遇台风、暴雨等恶劣天气,就会导致城市道路形成积水,严重影响了城市居民出行。
现有的城市道路积水的监测方式,主要分为设备监测和数据挖掘分析两类。其中,设备监测通过部署水位传感器对道路积水进行监测;而数据挖掘分析通过对城市道路形成的原因以及过程进行处理,并结合城市道路地表高程数据、道路排水管网等信息来判断道路积水产生的可能性以及道路积水深度等。
但设备监测的方式只能对传感器测量处的积水深度进行测量,难于准确地测量城市道路积水区域的最大深度或有效深度,容易产生误报、错报。而数据挖掘分析需要城市道路的全部高精度数字高程数据、城市排水管网等信息,存在数据不好获取、数据不全、数据复杂、数据不好更新以及识别精度不够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提供大数据分析与机理模型协同的道路积水深度监测方法及系统,能够准确地计算出城市道路积水区域的最大深度以及预测最大深度,有效地防止出现道路积水深度误报、错报的情况,弥补了其他道路积水监测方式的不足,为道路排水建设提供了有力的参考。
本发明的大数据分析与机理模型协同的道路积水深度监测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采集道路积水信息;所述道路积水信息包括降雨量、道路单点积水深度以及道路积水区域图像;
S2.对所述道路积水区域图像进行识别,得到道路积水区域实际面积,并对所述降雨量、所述道路单点积水深度以及所述道路积水区域实际面积进行处理,得到道路积水深度;所述道路积水深度包括道路积水区域的最大深度以及最大预测深度;
S3.输出所述道路积水深度。
进一步,步骤S2中,对所述道路积水区域图像进行识别,得到道路积水区域实际面积,具体包括:
获取道路积水区域样本,并对所述道路积水区域样本进行特征标记处理,得到处理后的道路积水区域样本;
将所述处理后的道路积水区域样本输入至向量机进行训练学习,得到道路积水识别模型;
使用道路积水识别模型对道路积水区域图像进行识别处理,得到道路积水区域实际面积。
进一步,根据如下公式确定道路积水区域实际面积S:
S=k·S像素;
其中,k为道路积水区域实际面积的换算系数;S像素为道路积水区域在图像中的像素面积;所述道路积水区域实际面积的换算系数S参考物为1m×1m的参考物在图像中的像素面积。
进一步,步骤S2中,根据如下公式确定所述道路积水区域的最大深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南大学;重庆工业大数据创新中心有限公司,未经西南大学;重庆工业大数据创新中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17911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