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吸附剂的解吸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1139964.6 | 申请日: | 2020-10-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2206756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9-26 |
发明(设计)人: | 陈艳珊;韦杰广;张胜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华特气体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J20/34 | 分类号: | B01J20/34;B01D53/02 |
代理公司: | 佛山市恒瑞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688 | 代理人: | 史亮亮 |
地址: | 528244 广东省佛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吸附剂 解吸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一种吸附剂的解吸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将待解吸的吸附剂置于容器中;S2、向容器内通入氦气,并维持容器内的压力为0.2‑0.4Mpa;S3、将容器内抽真空,并保持真空度为5‑10pa;S4、重复步骤S2‑S3;S5、重复步骤S2,并使容器内的吸附剂冷却至室温,再重复步骤S3;S6、向容器内通入钝化气体使吸附剂钝化;S7、重复步骤S2‑S3,即得到解吸后的吸附剂。使用上述解吸方法,吸附剂上的吸附质可以解吸完全,同时又避免了吸附剂因高温活化后而产生的高活性,降低了解吸后的吸附剂活性,避免吸附剂在后续的循环吸附过程中发生高温发热、化学反应而引入新杂质的情况,同时解吸的成本较低,有利于工业化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吸附剂解吸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吸附剂的解吸方法。
背景技术
吸附分离即解吸工艺是工业气体纯化分离的重要手段之一,吸附分离技术可以将吸附饱和的吸附剂所吸附的吸附质降低至较低的范围,甚至在检测限以下,可以适用于大规模超纯气体的生产。
现有的解吸工艺可以采用升高温度的方法使吸附剂的吸附能力降低,达到解吸效果;或利用降低系统压力或抽真空的方式使吸附剂解吸;或利用惰性溶剂冲洗或萃取剂的抽提进行吸附剂的解吸;也可以采用其他吸附质把原吸附质从吸附剂上置换下来完成解吸。上述方法在单一实施时通常会造成吸附剂解吸不彻底,后续在进行吸附质吸附时很容易饱和,因此多采用上述多个解吸方式组合,以保证吸附剂的解吸效果最佳。而在上述组合解吸步骤完成后,经高温置换后的活性吸附剂能得到很好的解吸效果,但由于解吸后的吸附剂活性非常高,在后续再次利用其进行吸附时,与同样活性较大的气体接触,很容易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释放大量的热量,导致有大量的杂质产生,降低解吸后的吸附剂吸附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吸附剂的解吸方法,旨在解决现有的解吸方法中解吸后的吸附剂活性过大,若吸附活性较大或易与吸附剂反应的气体时容易产生大量的杂质,导致其吸附效果较差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一种吸附剂的解吸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将待解吸的吸附剂置于容器中;
S2、向容器内通入氦气,并维持容器内的压力为0.2-0.4Mpa;
S3、将容器内抽真空,并保持真空度为5-10pa;
S4、重复步骤S2-S3;
S5、重复步骤S2,并使容器内的吸附剂冷却至室温,再重复步骤S3;
S6、向容器内通入钝化气体使吸附剂钝化;
S7、重复步骤S2-S3,即得到解吸后的吸附剂。
优选地,在所述步骤S1和所述步骤S2之间,还包括如下步骤:
S01、向容器内通入氮气进行吹扫;
S02、将容器内抽真空,直至真空度为5-10pa;
S03、使容器内的吸附剂升温至使吸附剂达到解吸效果的解吸温度;
S04、向容器通入氮气,并维持容器内的压力为0.2-0.4Mpa;
S05、重复步骤S02;
S06、重复步骤S04-S05。
优选地,所述钝化气体为空气或水蒸气。
优选地,在所述步骤S6和所述步骤S7之间,还包括如下步骤:S61、重复步骤S3,并使容器内的吸附剂升温至100-200℃。
优选地,所述吸附剂包括沸石分子筛或活性氧化铝;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华特气体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广东华特气体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13996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