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磁加热电饭煲玻璃内胆的导磁膜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2011054311.8 | 申请日: | 2020-09-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2220330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29 |
发明(设计)人: | 高山俊;沈春晖;曹振宇;刘红兵;姚烨 | 申请(专利权)人: | 代梓鹏 |
主分类号: | A47J27/00 | 分类号: | A47J27/00;A47J36/02 |
代理公司: | 湖北武汉永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2102 | 代理人: | 唐万荣;李欣荣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磁 加热 电饭煲 玻璃 内胆 导磁膜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涉及公开了一种电磁加热电饭煲硼硅玻璃内胆的导磁膜,它包括自下而上依次设置的底层、导磁层和保护层;其中底层原料由硼硅玻璃粉和甘油混合而成;导磁层原料由导磁粉末、硼硅玻璃粉和胶粘剂混合而成;保护层原料由陶瓷颜料、硼硅玻璃粉和有机溶剂混合而成;底层、导磁层和保护层原料均采用丝网印刷方法涂覆在基底材料表面。本发明所述导磁膜制作工艺简单,将其应用于制备电磁加热电饭煲硼硅玻璃内胆时涉及的烧结温度较低,并可与硼硅玻璃结合牢靠;该导磁膜不仅可用于硼硅玻璃内胆的平面底部,还可用于硼硅玻璃内胆的曲面四周,适合推广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磁感应加热导磁膜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磁加热电饭煲玻璃内胆导磁膜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当前,应用在千家万户的电饭煲主要采用发热盘式的电加热,内胆以金属材料为主,但这种加热方式不能保证内胆内部的温度均匀性,金属内胆以及底部的不粘锅涂层在高温下可能会产生有害物质,长期使用会对人体产生危害。最近,一种新的电饭煲加热方式应运而生,即电磁感应加热IH(Induction Heat)电饭煲,与发热盘式的电饭煲相比,IH电饭煲主要是由锅体的单层或者多层导电结构在交变磁场中感生出涡流而产生热量,并将热量直接传递给锅内的水和大米,提高了电饭煲的加热效率,这种智能加热更加立体,可以让米饭均匀受热,让米饭更加有口感,也不会产出锅巴。
能够电磁感应加热的电饭煲内胆必须是导磁材料,金属内胆被普遍使用,但金属内胆存在不环保等问题,因此玻璃内胆引起了关注。玻璃内胆通常由无机硅酸盐类烧结而成,不含有机化学物质,是公认的较为安全的电饭煲内胆,但如果采用发热盘电加热或水蒸气环绕加热,内胆内温度不易控制且加热不均匀,因此,为了能让玻璃内胆采用电磁加热,必须在玻璃内胆底部和四周附加一层导磁材料。目前,关于这类导磁材料也有一定研究,如专利CN107068328公开了一种水转印导磁膜及其生产工艺,欲用于陶瓷电饭煲外壁,但该导磁膜烧结温度高(大于600℃),能耗高;专利CN107454699公开了一种电磁感应加热膜制作方法及电磁感应加热膜,但该导磁膜主要采用价格较高的银粉作为导磁材料,并且制作工艺较复杂,不利于推广应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用于电磁加热电饭煲玻璃内胆的导磁膜,其导磁效果好并与硼硅玻璃结合性能优异,且涉及的制备方法简单、烧结温度低,成本低,适合推广应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电磁加热电饭煲玻璃内胆的导磁膜,它包括自下而上依次设置的底层、导磁层和保护层;其中底层原料由硼硅玻璃粉和甘油混合而成;导磁层原料由导磁粉末、硼硅玻璃粉和胶粘剂混合而成;保护层原料由陶瓷颜料、硼硅玻璃粉和有机溶剂混合而成;底层、导磁层和保护层原料均采用丝网印刷方法涂覆在基底材料表面。
上述方案中,所述硼硅玻璃粉中各组成及其所占质量百分比包括:B2O3 17-19%、SiO2 60-65%、Al2O3 6-8%、K2O 3-5%、Na2O 1-3%,Bi2O3 1-3%TeO3 1-2%。
上述方案中,所述导磁粉末可选用铁氧体粉、碳粉、硅钢粉等中的一种或几种。
上述方案中,所述胶粘剂为浓度为5-8wt%的乙基纤维素溶液,其中采用的溶剂为甲苯/乙醇混合溶剂;甲苯/乙醇的体积比为7:(2-4)。
上述方案中,所述底层原料中各组分及其所占质量百分比包括:硼硅玻璃粉70-80%,甘油20-30%。
上述方案中,所述导磁层原料中各组分及其所占质量百分比包括:导磁粉末70-75%、硼硅玻璃粉5-10%和胶粘剂15-2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代梓鹏,未经代梓鹏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05431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