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UV固化丙烯酸导热组合物、导热片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1041446.0 | 申请日: | 2020-09-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2175586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07 |
发明(设计)人: | 金勇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应星新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9K5/14 | 分类号: | C09K5/14;C08F265/06;C08F220/18;C08F230/02;C08F220/06;C08F2/48 |
代理公司: | 上海微策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333 | 代理人: | 张静 |
地址: | 310000 浙江省杭州市***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uv 固化 丙烯酸 导热 组合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导热组合物技术领域,具体的,涉及一种UV固化丙烯酸导热组合物、导热片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一种丙烯酸导热组合物,按重量份计算,包括导热填料55‑140份;丙烯酸聚合物1‑15份;(甲基)丙烯酸单体1‑10份;多官能团(甲基)丙烯酸酯0.01‑0.5份;引发剂0.01‑1份。通过本发明的专有技术工艺与方法,既能够制备出0.2‑2mm厚的导热片,也能够制备出2‑4.5mm超高厚度的导热片,而且成本低、零VOC、无卤阻燃、超柔软,扩大了导热片的应用范围。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导热组合物技术领域,具体的,涉及一种UV固化丙烯酸导热组合物、导热片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新能源汽车、通讯及电子等行业快速发展,要求导热界面材料需具有安全环保、柔软低应力残留、无卤阻燃等性能特点,以满足电池高能量密度、元器件高集成度等造成的高功率、高发热散热需求。另外,传统有机硅导热凝胶有一个缺点:长期处于高温环境下会导致小分子硅油D3-D20向表面迁移与析出,硅油不但会造成电子主板污染,而且挥发雾化甚至会影响到某些重要的电子元件,因此丙烯酸非硅体系的导热界面材料不含小分子硅油D3-D20,无硅油挥发、可以解决这一难题。
与常规80-120℃热聚合与固化成型工艺,制备丙烯酸基体树脂和导热垫片相比,UV工艺可在25-40℃实现聚合与固化成型,其显然具有能耗低,符合当前绿色生产工艺要求。国内外公司如:3M公司专利CN200580019276、CN200580023169及CN200780039654,迪瑞合公司专利CN201580023468等相继公布了有关UV固化丙烯酸导热垫的制备方法,这些专利中用到的丙烯酸聚合物聚合可控性差、易爆聚,生产效率低;同时还存在导热粒子添加量不高、导热系数偏低、导热片厚度不超过2mm等不足。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丙烯酸导热组合物,按重量份计算,包括导热填料55-140份;丙烯酸聚合物1-15份;(甲基)丙烯酸单体1-10份;多官能团(甲基)丙烯酸酯0.01-0.5份;引发剂0.01-1份。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导热填料包括0-140份改性导热粉体和0-140份未改性导热粉体;其中改性导热粉体不为0重量份。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导热填料的粒径为0.1-90μm。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改性导热粉体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导热粉体在等离子体气源下进行改性。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丙烯酸聚合物的粘度为200-20000cP。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丙烯酸聚合物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按质量百分比计算,将95-99.8%丙烯酸基单体、0.01-1%UV引发剂、0.01-1%调节剂混合均匀,在UV连续管线聚合装置进行聚合,得到丙烯酸聚合物。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丙烯酸聚合物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按质量百分比计算,将95-99.8%丙烯酸基单体、0.01-1%UV引发剂、0.01-1%调节剂混合均匀,在UV连续管线聚合装置进行聚合,管线流速为1-3kg/min,光强为200-600mW/cm2,管线聚合器长度为400-800mm,聚合结束后进行搅拌20-40min,得到丙烯酸聚合物。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导热片,所述导热片通过将所述丙烯酸导热组合物经过压延成型、UV成型得到。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导热片通过将所述丙烯酸导热组合物经过压延成型,制成厚度为0.2-4.5mm的带状片材,然后连续通过UV成型一区:光照强度为0.1-10mW/cm2,时间30-100s;UV成型二区:UV光照强度为10-100mW/cm2,时间30-100s,UV成型三区:光照强度为100-600mW/cm2、时间100-200s。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应星新材料有限公司,未经杭州应星新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04144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