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化合物、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10622200.6 | 申请日: | 2020-06-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1732601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1-24 |
发明(设计)人: | 张磊;高威;牛晶华;刘营;邓东阳;卢艳;朱红岩;李侠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 |
主分类号: | C07F7/08 | 分类号: | C07F7/08;C09K11/06;H10K50/16;H10K50/11;H10K85/40 |
代理公司: | 北京汇思诚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444 | 代理人: | 冯伟 |
地址: | 430205 湖北省武***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化合物 显示 面板 以及 显示装置 | ||
本发明属于OLED技术领域并提供了一种具有化学式1所示结构的硼‑硅杂环化合物,其中,L1和L2各自独立地选自单键、C6‑C30亚芳基、C6‑C30亚稠芳基、C4‑C30亚杂芳基、C4‑C30亚稠杂芳基;D1和D2各自独立地选自取代或未取代的C6‑C60芳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4‑C60杂芳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10‑C60稠芳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8‑C30稠杂芳基、取代或未取代的二苯胺基。在本发明化合物中,硼和硅杂的蒽基团具有强的诱导效应,有利于增强电子的注入和传输,并能降低器件的驱动电压。与硅原子作为螺原子的硅杂环戊二烯可以有效改善材料的溶解度,有利于蒸镀掩膜的清洗。另外,本发明的化合物具有较高的三线态能级,有效将能量转移给发光体,提升器件效率。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有机电致发光材料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硼硅杂环化合物以及包括该化合物的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机电致发光材料(OLED)作为新一代显示技术,具有超薄、自发光、视角宽、响应快、发光效率高、温度适应性好、生产工艺简单、驱动电压低、能耗低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平板显示、柔性显示、固态照明和车载显示等行业。
随着电子显示技术的发展,有机发光器件(OLED)广泛应用于各种显示设备中。特别是近几年来,智能手机行业对OLED的需求不断增大,对OLED的发光材料的研究和应用也日益增多。
按发光机理,OLED发射的光可以分为电致荧光和电致磷光两种。荧光是单重态激子的辐射衰减跃迁所发射的光,磷光则是三重态激子辐射衰减到基态所发射的光。根据自旋量子统计理论,单重态激子和三重态激子的形成概率比例是1:3。荧光材料内量子效率不超过25%,外量子效率普遍低于5%;电致磷光材料的内量子效率理论上达到100%,外量子效率可达20%。1998年,我国吉林大学的马於光教授和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Forrest教授分别报道了采用锇配合物和铂配合物作为染料掺杂入发光层,第一次成功得到并解释了磷光电致发光现象,并开创性的将所制备磷光材料应用于电致发光器件。
由于磷光重金属材料有较长的寿命(μs),在高电流密度下,可能导致三线态-三线态湮灭和浓度淬灭,造成器件性能衰减,因此通常将重金属磷光材料掺杂到合适的主体材料中,形成一种主客体掺杂体系,使得能量传递最优化,发光效率和寿命最大化。在目前的研究现状中,重金属掺杂材料商业化已成熟,很难开发可替代的掺杂材料。因此,研发新的磷光主体材料成为了一个新的方向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化合物,所述化合物具有化学式1所示的通式结构:
其中,L1和L2各自独立地选自单键、C6-C30亚芳基、C6-C30亚稠芳基、C4-C30亚杂芳基、C4-C30亚稠杂芳基;
D1和D2各自独立地选自取代或未取代的C6-C60芳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4-C60杂芳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10-C60稠芳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8-C30稠杂芳基、取代或未取代的二苯胺基。
本发明的化合物具有较高的玻璃化温度和热稳定性,容易形成良好的无定形薄膜,可以降低驱动电压,提高器件的发光效率和寿命,在电致发光技术领域中可得到较好的应用,可以用作发光主体材料或电子传输材料。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化合物的化学通式;
图2是本发明提供的OLED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一种化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化合物具有化学式1所示的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未经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62220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