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磁-声联合臭氧催化氧化系统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552114.2 | 申请日: | 2020-06-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1704308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25 |
发明(设计)人: | 周碧波;蔡健明;汪丽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清信益环境(南京)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9/12 | 分类号: | C02F9/12 |
代理公司: | 南京智造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382 | 代理人: | 王军丽 |
地址: | 210000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联合 臭氧 催化 氧化 系统 方法 | ||
1.一种磁-声联合臭氧催化氧化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布水系统(2)、回流集水系统(6)、提砂管(15)和反应筒(23);所述反应筒(23)下方为锥形结构;
所述布水系统(2)和回流集水系统(6)平行设置在反应筒(23)内,且布水系统(2)设置在回流集水系统(6)的下方;所述反应筒(23)内还设置有提砂管(15),提砂管(15)穿过布水系统(6)并延伸至回流集水系统(6)的下方;所述提砂管(15)上端设置在分离器(20)内,提砂管(15)下端设置有锥形的第二导砂锥(13),锥形的第二导砂锥(13)与反应筒(23)下方组成一个空间A,且锥形的第二导砂堆(13)与反应筒(23)之间有一定的间隙,催化剂填料层(3)内的催化剂颗粒通过间隙进入空间A内;空间A内设置有进气管(14),高压气体通过进气管(14)进入空间A内,使得高速气流附近局部形成“真空”,从而将空间A内的催化剂颗粒吸进提砂管(15);表面清洗洁净的催化剂颗粒从分离器(20)和提砂管(15)之间的缝隙落入到催化剂填料层(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声联合臭氧催化氧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提砂管(15)中间段设置有第一导砂堆(11),第一导砂堆(11)和第二导砂堆(13)之间设置有声能转换器(1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声联合臭氧催化氧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筒(23)内壁环绕设置有磁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声联合臭氧催化氧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流集水系统(6)连接有回流管(7),回流管(7)末端通有臭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磁-声联合臭氧催化氧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流管(7)与旋涡式水泵(9)的进水管相连,所述旋涡式水泵(9)将回流水和臭氧发生器(8)内产生的臭氧混合后,形成高压溶气水注入反应筒进水管(1)。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声联合臭氧催化氧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离器(20)设置在反应筒(23)内部上方位置处,且分离器(20)内设置有排水堰槽(17),排水堰槽(17)与排渣管(18)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声联合臭氧催化氧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提砂管(15)内设置无轴螺旋。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磁-声联合臭氧催化氧化系统,其特征在于,超声波发生器(25)通过导线与声能转换器(12)连接;所述超声波发生器(25)设置在反应筒(23)外侧,超声波发生器(25)所发出的频率为30~40hz。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磁-声联合臭氧催化氧化系统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进水管(1)内的污水与旋涡式水泵(9)排出的高压溶气水混合后,由布水系统(2)喷出进入催化剂填料层(3)中被净化处理;
步骤二:净化后的水一部分排水堰(4)排放,一部分通过回流集水系统(6)进入回流管(7),与臭氧在旋涡式水泵(9)内加压后,形成高压溶气水注入进水管(1);
步骤三:在重力作用下,催化剂填料通过第一导砂锥(11)与反应筒(23)之间的缝隙进第一导砂锥(11)与第二导砂锥(13)之间,在超声波的作用下催化剂填料表面的覆盖物松散、剥离;超声波由声能转换器(12)提供;
步骤四:第二导砂锥(13)下方的高速气流带动催化剂填料进入提砂管(15),并在第二导砂锥(13)下方的“负压”,将第一导砂锥(11)和第二导砂锥(13)之间的催化剂填料和填料脱落的表面覆盖物,通过第二导砂锥(13)与反应筒(23)之间的缝隙吸入第二导砂锥(13)底部空间A;
步骤五:在气体和液体的共同作用下,提砂管(15)内的催化剂填料与气体、液体剧烈摩擦,填料颗粒之间、填料与无轴螺旋之间产生碰撞,填料表面覆盖的悬浮物进一步被清洗,并随水流、气流上升至分离器(20);
步骤六:被进一步清洗的催化剂填料从分离器(20)和提砂管(15)之间的缝隙落入催化剂填料层(3),开始新的循环。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磁-声联合臭氧催化氧化系统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六)中,分离器(20)内的气泡黏附在悬浮物表面,进入排渣堰槽(17),通过排渣管(18)排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清信益环境(南京)有限公司,未经中清信益环境(南京)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552114.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