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肺部给药的高分子微球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2010543145.1 | 申请日: | 2020-06-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1714471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29 |
发明(设计)人: | 许为康;刘群峰;周新婷;赵瑞芳;李桂香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省医疗器械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61K9/52 | 分类号: | A61K9/52;A61K9/50;A61K47/34;A61K47/40;A61K47/10;A61K31/522;A61K31/12;A61K31/4706;A61K31/704;A61K31/4409;A61P11/00;A61P31/06;A61P31/14 |
代理公司: | 广州嘉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05 | 代理人: | 胡辉 |
地址: | 510500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肺部 高分子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肺部给药的高分子微球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用于肺部给药的高分子微球包括亲水性肺部疾病用药、包覆于亲水性肺部疾病用药表面的双亲性高分子和包覆于双亲性高分子表面的可降解高分子。利用双亲性高分子对亲水性肺部疾病用药进行初步包覆并调控微球孔结构,减小微球表面的孔结构,再用可降解高分子进行再次包裹,既能防止亲水性肺部疾病用药因团聚作用而导致的药物释放性能不稳定,还能对亲水性肺部疾病用药起到可控释放、降解的作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肺部高分子药物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肺部给药的高分子微球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肺靶向微球是指将药物分散或吸附在各种高分子载体材料中形成的微粒微球体系,将其静脉注射或呼吸道吸入进入人体内后,含药微球到达肺部时,可被分布在肺组织的网状内皮系统吞噬或被肺部毛细血管机械性摄取,可以使药物浓集于肺组织,从而增加肺部血药浓度,提高药物疗效,且全身药物浓度降低,毒副作用减少。目前应用于该类微球的材料主要有无机材料、天然高分子及合成高分子,按照降解性能又分为降解类材料及非降解类材料。聚酯类是目前研究最多、应用最广泛的可生物降解的合成高分子材料,如聚乳酸、聚乙醇酸、聚ε-己内酯、聚β-羟基丁酸、聚β-羟基戊酸以及它们的共聚物。
目前,用于肺部疾病治疗的装载亲水性药物的高分子微球的基体材料主要为壳聚糖、海藻酸钠、透明质酸、明胶等水溶性高分子,但这些水溶性高分子其降解行为不可控,导致突释过高等不利于药物释放的问题;也有使用乳酸-乙醇酸的共聚物作为基体材料制备载亲水性微球,如在通过在外水相中添加药物来制备载药微球,或通过乳酸-乙醇酸的共聚物微球表面物理吸附药物的方式来制得载药微球,但所得微球的药物装载量低,也不利于肺部的长期给药。
一般市购亲水性肺部疾病用药不能溶于有机溶剂,如果将它们直接分散在有机溶剂中制成载药微球,则由于药物的团聚作用而使微球的药物释放性能不稳定;如果将亲水性肺部疾病用药溶于水中并通过复乳法制得载药微球,则由于微球表面较大的孔结构、比表面积而导致其突释较大,不利于药物的稳定释放。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降低亲水性肺部疾病用药突释效应、药物装载量高的可控释放和降解的用于肺部给药的高分子微球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该微球可以作为缓释药物材料应用于制备治疗包括肺结核、新型冠状病毒等肺部疾病的药物中。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本发明的第一个方面,提供:
一种用于肺部给药的高分子微球,包括亲水性肺部疾病用药、包覆于亲水性肺部疾病用药表面的双亲性高分子和包覆于双亲性高分子表面的可降解高分子。
优选的,上述亲水性肺部疾病用药与双亲性高分子的质量比为1:(1~20)。
优选的,上述亲水性肺部疾病用药与双亲性高分子的质量比为1:(5~15)。
优选的,上述双亲高分子与可降解高分子的质量比为1:(1~8)。
优选的,上述用于肺部给药的高分子微球的粒径为1μm~30μm。
优选的,上述亲水性肺部疾病用药选自磷酸氯喹、异烟肼、顺铂、阿霉素、氨茶碱、姜黄素、硫酸沙丁胺醇中的至少一种。
优选的,上述亲水性肺部疾病用药选自磷酸氯喹、异烟肼中的至少一种。
优选的,上述双亲性高分子选自聚乙二醇、环糊精、聚乙二醇与氨基酸的共聚物中的至少一种,上述双亲性高分子的分子量为1000~8000道尔顿。
优选的,上述可降解高分子选自聚3-羟基烷酸酯、聚乳酸、聚己内酯、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聚3-羟基丁酸酯-co-3-羟基戊酸酯、聚(3-羟基丁酸酯)、聚丁二酸丁二酯和聚三亚甲基碳酸酯中的至少一种,上述可降解高分子的分子量为3000-60000道尔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省医疗器械研究所,未经广东省医疗器械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54314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