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终端设备及其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425200.7 | 申请日: | 2020-05-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1769655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23 |
发明(设计)人: | 刘彦丁;舒为亮;肖辅荣;刘其堂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J50/12 | 分类号: | H02J50/12;H02J50/20;H02J7/02;H04B5/02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博世达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1274 | 代理人: | 袁方 |
地址: | 518129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终端设备 及其 控制 方法 | ||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终端设备及其控制方法,涉及电子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新的切换发射装置的Q值的方案。终端设备,包括显示屏和壳体,以及中框;中框朝向壳体的一侧设置有发射电路,发射电路包括:匹配网络、与匹配网络连接的发射线圈;其中,匹配网络用于对接收到的交流功率信号进行阻抗匹配后发送至发射线圈;匹配网络包含与发射线圈并联的并联谐振电容;发射电路还包括:与并联谐振电容串联的阻值切换电路;其中,阻值切换电路用于通过改变阻值切换电路的阻值调节发射电路的Q值。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终端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智能手机、智能手表、手环等很多消费终端设备都具备近场通讯(nearfield communication,NFC)功能,用于移动支付、电子票务、门禁、移动身份识别、防伪等应用。未来,会有更多的消费终端设备配备NFC通讯功能。如果能利用手机中已有的NFC通讯模块(包括NFC芯片、电路、线圈),实现手机对手表、手环、无线耳机等穿戴类产品的NFC反向无线充电,将具有非常大的实际商业价值。
从电路结构上看,NFC通讯和NFC充电非常类似,发射装置都包括发射芯片、滤波电路(通常是电磁兼容性(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EMC)网络)、匹配网络、发射线圈,因此两者具有很大的电路复用可能,实现NFC通讯与NFC充电的兼容。为了兼容不同NFC通讯速率的要求,通常要求NFC通讯时发射线圈的品质因数Q值较小,例如Q=20。如果直接将该NFC通讯的电路和发射线圈用做于NFC无线充电,因为发射线圈(Ltx)的Q值相对比较低(交流阻抗(alternating current resistance,ACR)比较大)的原因,会导致NFC充电的发射线圈损耗大、充电效率低,用户体验差。为提高NFC充电的效率,通常要求发射线圈的Q值较大,例如Q60。因此,NFC通讯和NFC充电就存在Q值要求的矛盾。
为解决上述问题,现有技术中,可以使用两套发射线圈共用发射芯片:当发射芯片用于为其他终端设备充电时切换到高Q值的线圈,当发射芯片用于为其他终端设备传输通讯信号时切换到低Q值的线圈;也可以采用在发射线圈上串联或并联电阻的方式改变发射线圈的Q值:这样由于发射装置的Q值取决于线圈的Q值,因此,通过在发射装置不同的工作模式下使用不同Q值的发射线圈很好的解决了上述的问题。然而,现有技术主要是基于改变发射线圈Q值作出的改进,形式比较单一。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终端设备及其控制方法,提供了一种新的切换发射装置的Q值的方案。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终端设备,包括显示屏和壳体,以及设置于显示屏和壳体之间的中框;中框朝向壳体的一侧设置有发射电路,发射电路包括:匹配网络、与匹配网络连接的发射线圈;其中,匹配网络用于对接收到的交流功率信号进行阻抗匹配后发送至发射线圈;匹配网络包含与发射线圈并联的并联谐振电容;发射电路还包括:与并联谐振电容串联的阻值切换电路;其中,阻值切换电路用于通过改变阻值切换电路的阻值调节所述发射电路的Q值。
上述方案中,终端设备的发射电路包含匹配网络、与匹配网络连接的发射线圈;其中,匹配网络用于对接收到的交流功率信号进行阻抗匹配后发送至发射线圈;匹配网络包含与发射线圈并联的并联谐振电容;发射电路还包括:与并联谐振电容串联的阻值切换电路。其中阻值切换电路用于通过改变阻值切换电路的阻值调节所述发射电路的Q值。这样阻值切换电路可以灵活的控制发射电路的Q值,当终端设备与其他终端设备进行无线通讯时,可以将发射电路切换至较低的Q值,从而保证兼容不同通讯速率的要求;在当终端设备为其他终端设备进行无线充电时,可以将发射电路切换至较高的Q值,以降低充电损耗提高充电效率;此外由于无线通讯与无线充电共用一组发射线圈,也节约了设备成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42520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圆钢与管材对接接头的取样方法
- 下一篇:非导电性薄膜及其制备方法、镀膜基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