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热连轧机粗轧立辊侧压时带钢侧翻的判断和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410359.1 | 申请日: | 2020-05-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3664048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09 |
发明(设计)人: | 张仁其;吴海飞;梁兴国;张贺咏;王诚 | 申请(专利权)人: | 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B37/58 | 分类号: | B21B37/58;B21B37/22 |
代理公司: | 上海集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54 | 代理人: | 洪玲 |
地址: | 20190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轧机 粗轧立辊侧压时 带钢 判断 控制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热连轧机粗轧立辊测压时带钢侧翻的判断和控制方法,包括1)建立第一轧制力关系变化判断模型,分别采集上下两个侧压机构的轧制力数据,若判断轧制力关系差异数值在0.8~0.9之间,进入步骤2);2)建立防止带钢侧翻控制模型,打开立辊辊缝,修正轧制力;3)建立第二轧制力关系变化判断模型,采集经过步骤2)修正的轧制力关系差异数据,若判断轧制力关系差异数值在0.8~0.9之间,则重复步骤2至步骤3);若判断轧制力关系差异大于0.9,则正常轧制工作;4)启动宽度控制模型再计算,重新进行立辊负荷再分配。本发明根据上下两个侧压机构测得轧制力关系变化,判断带钢尾部是否有侧翻趋势,对立辊辊缝进行控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热轧生产过程控制技术,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热连轧机粗轧立辊侧压时带钢侧翻的判断和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如图1所示,粗轧机一般由大侧压机3、立辊11(E1)、水平辊41(R1)、立辊12(E2)、水平辊42(R2)组成。热轧带钢2的宽度控制主要由大侧压机3和立辊11、12完成。
如图2所示,立辊1是热轧带钢2宽度控制的主要设备,一对立辊有四个侧压机构5和两个回拉油缸6。侧压机构5目前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全液压形式,另一种是侧压丝杆和短行程液压组合形式。4个侧压机构里面都安装有压力传感器或测压头,用于检测带钢2在立辊1处侧压时的轧制力。带钢2在立辊1处侧压时,带钢2不在一对侧压机构5的中心线上轧制,单根立辊的上下位置属于非对称轧制,带钢2侧压时更靠近下侧压机构,因此下侧压机构上的轧制力要大于上侧压机构上的轧制力。本领域常规所述的轧制力是立辊上下两个侧压机构里面的压力传感器或测压头(测压原件)测得的合力。
热轧带钢宽度是热轧带钢产品的一项重要质量指标。
一般情况下,用户要求热轧带钢的宽度公差范围为0~20mm,带钢宽度偏差(包括单点及全长)小于0mm或大于20mm,否则会被视为不合格产品。
另外,一些带钢产线的带钢宽度要求精度按照0~12.5mm进行控制,即一般宽度控制在0~12.5mm之间,由此,使得带钢宽度的控制难度相对增加。
热轧带钢在大侧压机3处侧压后,需要采用立辊11、12在带钢宽度方向上进行精确侧压,确保带钢宽度在R1、R2水平轧机轧制时产生宽展后还能达到目标宽度精度。目前采用的立辊11、12主要有三种,即如图3a所示的平辊、如图3b所示的孔型辊和如图3c所示的锥形辊。其中,平辊的两辊工作面为平行的,这样的辊面形状不适合轧制大侧压量的带钢,轧制过程中往往产生带钢侧翻现象,造成带钢尾部严重超宽。孔型辊的工作面上、下均有凸台,该类轧辊解决了有利于轧制稳定,但只有在板坯厚度与孔型高度相匹配时才有效果,不适合生产不同厚度规格的钢坯,此时孔型辊容易在带钢表面产生划伤。锥形辊辊身上部为圆锥形,下部为凸台,轧制时由于锥度的存在会给钢坯向下的分力从而使钢坯压在凸台上,能够实现稳定轧制,但容易造成钢坯下表面的划伤。此外,在使用小锥度立辊进行测压的过程中,有时会形成梯形断面,梯形断面的上边在经过水平轧机轧制后,形成了留在带钢上表面的黑条状缺陷。在实际生产过程中,这三种立辊辊形都无法解决粗轧立辊侧压时带钢侧翻的问题。
热轧带钢侧翻一般发生在E1处,带钢在E1处侧翻后,即使有E2立辊的侧压,宽度也会超差50~100mm之间。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缺陷,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热连轧机粗轧立辊侧压时带钢侧翻的判断和控制方法,在现有粗轧立辊侧压控制方式的基础上,根据上下两个侧压机构测得的轧制力关系的变化,判断带钢尾部是否在立辊侧压过程中有侧翻的趋势,并立刻对立辊辊缝进行控制,从而防止带钢侧翻所导致的粗轧带钢尾部宽度严重超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热连轧机粗轧立辊侧压时带钢侧翻的判断和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41035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