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能够适应单温区与多温区切换的车用空调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2010052402.1 | 申请日: | 2020-01-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1204190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8-15 |
发明(设计)人: | 王润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电(中国)汽车空调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H1/00 | 分类号: | B60H1/00 |
代理公司: | 重庆为信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16 | 代理人: | 王玉杰 |
地址: | 401120 重庆市北部***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能够 适应 单温区 多温区 切换 空调 结构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能够适应单温区与多温区切换的车用空调结构,壳体上具有左出风通道、右出风通道和后出风通道,并在对应各个出风通道的位置分别转动安装有左温度门板、右温度门板和后温度门板,左温度门板的转轴Ⅰ与右温度门板的转轴Ⅱ位于同一轴线上,且转轴Ⅰ与转轴Ⅱ之间预设有连接结构,壳体的左侧预设有第一安装座;壳体的右侧预设有第二安装座和第三安装座;壳体的右侧安装有第一执行器,该第一执行器经第一扇形齿板驱动右温度门板转动。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能够在壳体上自由的选择组装不同的执行器和联动机构,从而实现空调单温区、双温区或三温区多种控制模式的自由装配,使得空调的壳体具有较好的通用性,缩减产品开发、制造的成本。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空调系统,具体涉及一种能够适应单温区与多温区切换的车用空调结构。
背景技术
汽车空调系统按照风道温度区域划分,可分为单温区、双温区和三温区等多种温度区分,一般单温区是指车内前后的温度一致,双温区是指驾驶侧与副驾驶侧,或者前排与后排的温度单独控制,三温区是指驾驶侧、副驾驶侧和后排的温度分别单独控制。
一般单温区和双温区汽车空调多用于中低端车型,三温区汽车空调多用于高端车型,由于分区数量的不同,对于不同的车型需要设计不同的空调结构,即单温区、双温区和三温区需要配置不同的成型模具,极大增加了制造成本,同时在空调系统的现有设计中,对于具有不同分区数量的空调,在结构上几乎不能通用,严重与汽车产业平台化、低成本化的趋势相违背。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适应单温区与多温区切换的车用空调结构,以解决传统空调系统通用性差,制造成本高的技术缺陷。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能够适应单温区与多温区切换的车用空调结构,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上具有左出风通道、右出风通道和后出风通道,并在对应各个出风通道的位置分别转动安装有左温度门板、右温度门板和后温度门板,其关键在于:
所述左温度门板的转轴Ⅰ与右温度门板的转轴Ⅱ位于同一轴线上,且转轴Ⅰ与转轴Ⅱ之间预设有连接结构,
所述壳体的左侧预设有第一安装座;
所述壳体的右侧预设有第二安装座和第三安装座;
所述壳体的右侧安装有第一执行器,该第一执行器经第一扇形齿板驱动右温度门板转动。
采用上述结构,第一安装座可以用来安装驱动转轴Ⅰ独立转动的第二执行器,第二安装座上可以安装用于使右温度门板和后温度门板同步转动的联动机构,第三安装座可以用来安装驱动后温度门板独立转动的第三执行器。通过在壳体上自由选择的组合第一执行器、第二执行器、第三执行器、连接结构以及联动机构中的部件,能够实现单温区、双温区和三温区的三种温度控制模式,使得空调的壳体具有较好的通用性,缩减产品开发、制造的成本。
作为优选:所述第二安装位上安装有联动机构,当第一执行器驱动右温度门板转动时,在该联动机构作用下,能够使后温度门板随右温度门板同步转动。
作为优选:所述联动机构包括转动安装在壳体侧壁上的后温度连杆和第一齿轮摇臂,所述第一扇形齿板上设有曲线槽,第一齿轮摇臂上设有直线槽,后温度连杆的两端分别与曲线槽和直线槽滑动连接;所述后温度门板的转轴Ⅲ上安装有齿轮,所述第一齿轮摇臂的侧壁上设有与该齿轮啮合的第一齿部。采用上述联动机构,能够使右温度门板和后温度门板同步转动。
作为优选:所述连接结构包括设置在转轴Ⅱ端部的轴孔Ⅰ,轴孔Ⅰ的内壁上设有定位块,所述转轴Ⅰ的端部与所述轴孔相适应,且转轴Ⅰ的端部设有与定位块相适应的定位槽。采用上述连接结构,能够使左温度门板和右温度门板同步转动,此时结合联动机构的作用,则能够实现单温区控制,即通过第一执行器同时驱动了左温度门板、右温度门板和后温度门板三者同步转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电(中国)汽车空调有限公司,未经三电(中国)汽车空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05240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