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双块式轨枕模具拆垛脱模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010036614.0 | 申请日: | 2020-01-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1055372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24 |
发明(设计)人: | 田永涛;苏雅拉图;刘伟;梁卿恺;王艳红;谭祥博;胡国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三局集团桥隧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8B13/06 | 分类号: | B28B13/06;B28B17/00 |
代理公司: | 太原晋科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4110 | 代理人: | 任林芳 |
地址: | 030001 ***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双块式 轨枕 模具 脱模 系统 | ||
本发明属于双块式轨枕自动生产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双块式轨枕模具拆垛脱模系统。包括设置于汽养护通道出口与脱模区之间的拆垛系统以及设置于脱模区内的脱模系统。拆垛系统包括门式支架、道轨、横梁、升降电机、旋转夹具、锁定装置和压板解除装置,门式支架顶部两侧设置道轨,横梁架设在道轨上,横梁上设置有可以沿横梁移动的升降电机,升降电机通过钢丝绳连接旋转夹具,旋转夹具两端设置有锁定装置,旋转夹具的中轴线位置设置有压板解除装置。脱模系统包括平移桁架、脱模台和缓冲支架,脱模台布设在平移桁架之间,缓冲支架设置在脱模台内侧。本发明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且投入成本低,安装布设方便。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双块式轨枕自动生产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双块式轨枕模具拆垛脱模系统。
背景技术
双块式轨枕模具经过蒸汽养护后吊装到脱模台上,然后经过冲击进行脱模作业。传统方式是由人工操作门式起重机配合特制吊架将双块式轨枕模具吊放到脱模台上,然后人工操控双块式轨枕模具平移桁架进行翻转放置,脱模台冲击脱模,后由双块式轨枕模具平移桁架提起双块式轨枕模具放置到生产线辊道上。这种人工+机械设备的方式会造成人员伤害且长时间作业易造成疲劳,拆跺脱模过程不稳定,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脱模时人为干预无法保证双块式轨枕脱模质量,从而影响双块式轨枕外形外观质量。另一方面,拆跺脱模整个施工过程耗时长,施工效率低,从而影响双块式轨枕生产进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双块式轨枕模具拆垛脱模系统。
本发明采取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双块式轨枕模具拆垛脱模系统,包括设置于汽养护通道出口与脱模区之间的拆垛系统以及设置于脱模区内的脱模系统。
拆垛系统包括门式支架、道轨、横梁、升降电机、旋转夹具、锁定装置和压板解除装置,门式支架顶部两侧设置道轨,横梁架设在道轨上,横梁上设置有可以沿横梁移动的升降电机,升降电机通过钢丝绳连接旋转夹具,旋转夹具两端设置有锁定装置,旋转夹具的中轴线位置设置有压板解除装置。
脱模系统包括平移桁架、脱模台和缓冲支架,脱模台布设在平移桁架之间,缓冲支架设置在脱模台内侧。
进一步的,旋转夹具包括内空的横杆I,横杆I的两端均插入有L形钢构件I,L形钢构件I的长边插入在横杆I内并与其内部的气缸连接,L形钢构件I短边的端部与钢板的中部铰接,钢板两端对称设置有凹槽,横杆I上侧中心位置安装有齿轮,齿轮由电机驱动。
进一步的,锁定装置包括安装在钢板凹槽下侧的气缸,气缸与挡板连接,气缸收回时挡板卡在凹槽出口位置。
进一步的,板解除装置包括设置在横杆底部中心的旋转架,旋转架的两侧通过气缸与勾架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平移桁架包括框架,框架为门字型结构的支架,框架左右两侧各有1个钢架,上方通过1根钢横梁连接,框架通过由油缸控制竖杆与夹具连接,夹具包括空心的横杆II,夹具横杆两端均插入有L形钢构件II,L形钢构件II的长边插入在横杆II内并与其内部的气缸连接,L形钢构件II短边的端部与菱形钢板的中部铰接,菱形钢板的两端对称设置有圆孔。
进一步的,脱模台包括设置在两侧的立柱,两侧的立柱上设置有脱模台顶板,脱模台顶板下侧设置气囊,立柱的内侧设置有托架;所述的缓冲支架包括支柱,支柱上支撑有弧形弹性钢片,弧形弹性钢片上安装横支撑。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且投入成本低,安装布设方便。
2、本发明使用操作简便,操作难度低。
3、本发明减少人员投入、降低劳动强度。
4、本发明简化作业工序,提高作业速度,合理有效的提高施工效率。
5、本发明提高拆跺脱模的稳定性,消除施工现场安全隐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三局集团桥隧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三局集团桥隧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03661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