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内部温度可测的电池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21088093.2 | 申请日: | 2019-07-10 |
公开(公告)号: | CN210350034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17 |
发明(设计)人: | 赵历;刘阳;陈金峰;胡梦;汤淑兰;刘安龙;刘明辉;夏珩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小鹏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10/48 | 分类号: | H01M10/48 |
代理公司: | 深圳国新南方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374 | 代理人: | 周雷 |
地址: | 51000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内部 温度 电池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内部温度可测的电池装置。该电池装置包括:电池,电池包括电芯,电芯包括正极片、隔膜和负极片,正极片和负极片被隔膜间隔开;热电偶,热电偶设置在电芯内部,热电偶和正极片,以及热电偶和负极片,均被隔膜间隔开,热电偶的测温端为扁平的片状结构。由此,热电偶可实时、准确的监测电芯内部的温度,保证电池在安全标准范围内使用,以保证电池具有良好的使用性能以及较高的安全性,热电偶和正极片,以及热电偶和负极片之间均被隔膜间隔开,可提高电池使用的安全性,且热电偶的测温端为扁平的片状结构,可防止充放电过程中由于电芯极片膨胀对测温端产生挤压,进而防止电芯内结构破裂发生短路,可显著提高电池使用的安全性。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内部温度可测的电池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电动汽车的电芯温度通常是测试电芯外部的温度而获得的,例如,测试电芯外表面的温度或者测试电芯负极耳的温度,然而电芯外部的温度易受外部环境的干扰,同时由于电芯充放电发热在电芯内部,因此电芯外部的温度与电芯内部的温度存在较大差异且不能实时,且电芯内部的温度通常比电芯外部的温度高很多,若以电芯外部的温度去衡量电池是否达到安全标准,则会严重影响电池的使用性能以及安全性。因此,电芯温度的测量仍有待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一定程度上缓解或解决上述提及问题中至少一个。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内部温度可测的电池装置。该内部温度可测的电池装置包括:电池,所述电池包括电芯,所述电芯包括正极片、隔膜以及负极片,所述正极片和所述负极片被所述隔膜间隔开;以及热电偶,所述热电偶设置在所述电芯内部,所述热电偶和所述正极片,以及所述热电偶和所述负极片,均被所述隔膜间隔开,且所述热电偶的测温端为扁平的片状结构。由此,热电偶可实时、准确的监测电芯内部的温度,保证电池在安全标准范围内使用,以保证电池具有良好的使用性能以及较高的安全性,热电偶和正极片,以及热电偶和负极片之间均被隔膜间隔开,也即是说,热电偶与正极片、负极片不直接接触,提高电池使用的安全性,且热电偶的测温端为扁平的片状结构,可防止充放电过程中由于电芯极片膨胀对测温端产生挤压,进而防止电芯内结构破裂发生短路,可显著提高电池使用的安全性。
具体的,所述热电偶的测温端的厚度为所述正极片或者所述负极片厚度的80%-120%。由此,一方面可保证热电偶具有良好的测温性能,另一方面测温端具有较薄的厚度,可有效缓解充放电过程中极片膨胀对其造成的挤压,显著提高电池使用的安全性。
具体的,所述电芯为卷绕式电芯,所述热电偶被位于所述电芯最内侧的所述隔膜环绕。电芯最内侧的隔膜处为电芯中心的位置,电芯中心位置为电芯温度最高的区域,将热电偶设置在电芯的中心位置,可测试电芯内部最高的温度,将该温度控制在安全标准的范围内,可进一步提高电池的使用性能以及安全性,且热电偶被最内侧的隔膜环绕,可避免热电偶与正极片、负极片直接接触,从而避免热电偶对离子的迁移造成阻挡,或者避免热电偶测温端发生溶解。
具体的,所述电芯为叠片式电芯,所述电芯的最外侧设置有所述隔膜,所述热电偶位于所述电芯最外侧的所述隔膜远离所述正极片或者所述负极片的一侧。由此,热电偶可测试电芯内部的温度,且热电偶设置在电芯最外侧的隔膜远离正极片或者负极片的一侧,可避免热电偶对离子的迁移造成阻挡,或者避免热电偶测温端发生溶解。
具体的,所述电芯为叠片式电芯,所述电芯的中心位置具有两层相邻设置的隔膜,所述热电偶位于所述两层相邻设置的隔膜之间,所述热电偶的测温端具有多个孔隙。由此,一方面热电偶位于电芯的中心位置处,可测试电芯内部最高的温度,将该温度控制在安全标准的范围内,可进一步提高电池的使用性能以及安全性,另一方面热电偶设置在两层隔膜之间,可避免热电偶与正极片、负极片直接接触,再一方面热电偶设置在叠片电芯的中心位置,将热电偶的测温端设置多个孔隙,离子可通过孔隙进行迁移,以减少热电偶对离子迁移的阻挡,保证电池的使用性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小鹏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广州小鹏汽车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08809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钢轧棒磨机
- 下一篇:一种拨叉生产用冲压整形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