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工业源废气异味净化处理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21000986.7 | 申请日: | 2019-06-27 |
公开(公告)号: | CN210251820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07 |
发明(设计)人: | 黄自增 | 申请(专利权)人: | 得州排放控制技术(无锡)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53/74 | 分类号: | B01D53/74;B01D53/76;B01D46/1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4000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工业 废气 异味 净化 处理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工业源废气异味净化处理装置,涉及汽车尾气处理技术领域,包括尾气管,所述尾气管的内侧设置有壳体,所述壳体为空心的圆柱体结构,所述壳体的内部从左至右依次设置有过滤腔和处理腔,所述过滤腔远离处理腔的侧面设置有通气管,所述过滤腔的内部安装有除尘网,所述处理腔的内部设置有固定柱。本实用新型通过将废气从通气管通入,经过滤网对废气中的粉尘颗粒进行过滤,进入处理腔的内部,经螺旋通道在处理腔的内部流动,延长了废气在处理腔内部停留的时间,活性炭吸附层对废气中异味和杂质进行吸附,紫外线消毒灯对废气进行光照,由于光裂解和氧化降解的双重作用,对有害气体进行分解。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尾气处理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工业源废气异味净化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汽车尾气是汽车使用时产生的废气,含有上百种不同的化合物,其中的污染物有固体悬浮微粒、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铅及硫氧化物等,尾气除了危害人体健康,还对人类生活的环境造成污染。
但现有的废气异味净化处理装置处理效果不好,不能对废气进行很好的处理,影响废气的正常排放,且安装不稳固,当汽车在路面行驶时,由于道路颠簸造成装置脱落,影响装置的正常使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为了现有的废气异味净化处理装置处理效果不好,不能对废气进行很好的处理,影响废气的正常排放,且安装不稳固,当汽车在路面行驶时,由于道路颠簸造成装置脱落,影响装置的正常使用解决的问题,提供一种工业源废气异味净化处理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工业源废气异味净化处理装置,包括尾气管,所述尾气管的内侧设置有壳体,所述壳体为空心的圆柱体结构,所述壳体的内部从左至右依次设置有过滤腔和处理腔,所述过滤腔远离处理腔的侧面设置有通气管,所述过滤腔的内部安装有除尘网,所述处理腔的内部设置有固定柱,所述固定柱的外侧设置有螺旋叶片,所述螺旋叶片的外侧与处理腔的内侧相接触,所述螺旋叶片与处理腔形成螺旋通道,所述处理腔的内侧设置有活性炭吸附层,所述固定柱的内部设置有空腔,且空腔的内部安装有紫外线消毒灯,所述尾气管内部的一侧设置有限位块,所述尾气管内部的另一侧设置有压环,所述壳体位于限位块和压环之间,所述尾气管的顶部和底部皆设置有通孔,所述壳体的顶部和底部皆设置有盲孔,所述通孔和盲孔的内侧皆设置有螺纹,所述通孔和盲孔的内侧设置有螺栓。
优选地,所述尾气管的内侧设置有内螺纹,所述压环的外侧设置有与内螺纹相互配合的外螺纹,所述尾气管与压环通过内螺纹与外螺纹可拆卸连接。
优选地,所述尾气管的内侧粘贴有减震棉,所述减震棉的内侧面与壳体的外侧面相接触。
优选地,所述减震棉为防静电EVA泡棉,所述减震棉的内部设置有与螺栓相对应的空隙。
优选地,所述处理腔的一侧设置有进气管,且处理腔的另一侧设置有出气管,所述出气管位于压环的内侧。
优选地,所述固定柱由有机玻璃材质制成。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将废气从通气管通入,经过滤网对废气中的粉尘颗粒进行过滤,进入处理腔的内部,经螺旋通道在处理腔的内部流动,延长了废气在处理腔内部停留的时间,活性炭吸附层对废气中异味和杂质进行吸附,紫外线消毒灯对废气进行光照,由于光裂解和氧化降解的双重作用,对有害气体进行分解,以使该净化处理装置对废气的处理效果较好,保证了废气的正常排放,且通过将壳体推进尾气管的内部,旋上压环,对壳体进行固定,使壳体夹在限位块和压环之间,且通过使用螺栓先后穿过通孔和盲孔,由于螺栓与螺纹的相互配合,对壳体进行锁紧,保证了安装的稳定性,防止道路颠簸造成装置脱落,保证了装置的正常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A的放大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得州排放控制技术(无锡)有限公司,未经得州排放控制技术(无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00098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