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隧道洞口段的防寒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921000850.6 | 申请日: | 2019-06-28 |
公开(公告)号: | CN210068209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2-14 |
发明(设计)人: | 袁松;白赟;张生;李俊兵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省交通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D11/38 | 分类号: | E21D11/38;E21F1/00;H02J7/35 |
代理公司: | 51220 成都行之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廖慧敏 |
地址: | 610000 ***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隧道洞口段 防寒 本实用新型 电阻加热 风机 外界空气连通 隧道 保温加热 电源装置 热风方式 洞口处 吹入 抗冻 外壁 电线 修建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隧道洞口段的防寒结构,包括连接在隧道洞口段外壁上的支洞,支洞的前端与隧道洞口段相连通,支洞的后端与外界空气连通且洞口处设置有风机,支洞内部横截面上设置有电阻加热网,风机与电阻加热网通过电线与电源装置相连。本实用新型的隧道防寒结构,通过将隧道洞口段内吹入热风方式,能够持续源源不断的对隧道内进行保温加热,达到隧道洞口段防寒抗冻的效果,而且使用方便简单,修建与运行的成本低。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隧道防寒结构,具体涉及一种隧道洞口段的防寒结构。
背景技术
在我国冻土面积分布广泛,其中多年冻土主要分布在东北大小兴安岭和西部高山及青藏高原地区,随着我国在东北及青藏高原交通建设的兴起,寒区隧道的抗防冻问题日益受到工程界的重视。
为防止寒区隧道可能产生的各种冻害,实际工程中常采用防寒门法、铺设保温层法和加热法这三种防寒抗冻的措施。其中前两种方法也被成为被动防寒,第三种方法被成为主动供暖。但在严寒地区,由于保温材料自身不能产生热量,只能减小热量的传播和冻融速度,保温层法不能避免冻害的发生;防寒门法在车流量较小时,开启较少,能相应提升隧道内的温度,但当车流量较大时,防寒门的频繁开启,导致洞内温度下降,保温效果变差,而一般的加热法采用加热隧道的衬砖或者加热洞内的空气,不仅操作不方便,容易影响隧道正常运营,而且花费成本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被动防寒抗冻的方法保温效果差,而主动供暖的方法操作起来复杂,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隧道洞口段的防寒结构,通过将隧道洞口段内吹入热风方式,能够持续源源不断的对隧道内进行保温加热,达到隧道洞口段防寒抗冻的效果,而且使用方便简单,修建与运行的成本低。
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本实用新型一种隧道洞口段的防寒结构,包括连接在隧道洞口段外壁上的支洞,支洞的前端与隧道洞口段相连通,支洞的后端与外界空气连通且洞口处设置有风机,支洞内部横截面上设置有电阻加热网,风机与电阻加热网通过电线与电源装置相连。
本实用新型的隧道防寒结构,通过将隧道洞口段内吹入热风方式,能够持续源源不断的对隧道内进行保温加热,达到隧道洞口段防寒抗冻的效果,而且使用方便简单,修建与运行的成本低。本实用新型在原有隧道的基础上修建一个小规模的支洞,支洞内设置电阻加热网用于加热空气,在支洞的洞口处布置有风机,风机运转时往支洞内吹入新鲜的外界空气,新鲜的外界空气在支洞内流经处于加热的电阻加热网后被加热从而提升空气的温度,最终形成热风,然后顺着支洞一路被吹入到隧道洞口段的内部,从而对隧道内部进行主动加热,此种加热结构通过源源不断向隧道内部吹入新鲜热风的方式,既保证了隧道内温度的稳定,同时形成了隧道内的空气流通,即通过向隧道吹入热风能够将隧道内本身的冷空气“挤”出隧道外,相比直接对隧道内空气或者衬砖进行加热的方式相比,本实用新型能够使隧道内空气处于不断流通的状态,而传统加热法则是隧道内部空气直接加热,不易产生空气流通。
所述电源装置为太阳能发电装置,在隧道洞外建设太阳能发电装置,从而将高寒地区充足的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并储存起来,用于对支洞内电阻加热网的加热及风机的运转进行能源供应,这样能够实现利用清洁能源、节能环保、主动供暖,并消除高寒地区隧道洞口段冻害的目的。
支洞内部横截面上沿着支洞轴线方向依次设有多个电阻加热网,支洞内每隔一定距离的横断面上设置一处电阻加热网,能够在热风的运动过程中持续不断的加热,避免在支洞运动过程中温度降低。
所述电阻加热网的形状呈上下起伏的波浪形,增大电阻加热网的实际面积,从而提高对空气的加热效果。
所述支洞的内壁上覆盖有保温材料层,避免热风在支洞内流动的过程中热量散发,提高支洞的保温效果,保证热风吹入隧道洞口段的温度。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省交通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四川省交通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00085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隧道二衬用止水带结构
- 下一篇:采用钢丝绳起吊的管片吊运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