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顶管隧道施工过程模型试验用坑有效
申请号: | 201920792615.0 | 申请日: | 2019-05-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9992299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1-24 |
发明(设计)人: | 陈涛;李令扬;戎士敏;成文杰;迟玉新;闫丽;齐金定;何银菊;刘万杰;刘浩;韩现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网河北省电力有限公司石家庄供电分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国网河北省电力有限公司;石家庄铁道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3/08 | 分类号: | G01N3/08;G01N3/06;G01N1/36 |
代理公司: | 13100 石家庄新世纪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张晓佩 |
地址: | 050051 ***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模型体 工作井 接收井 本实用新型 井壁 过程模型 试验模拟 隧道施工 反力墙 公用的 试验 顶管 顶进 填筑 土体 调配 简易 外围 制作 | ||
1.一种顶管隧道施工过程模型试验用坑,其特征在于,包括在地面挖设的工作井模拟坑(1)、模型体坑(2)和接收井模拟坑(3);
所述模型体坑(2)的两侧分别连接有工作井模拟坑(1)和接收井模拟坑(3);
所述模型体坑(2)与所述工作井模拟坑(1)之间通过公用的工作井井壁(5)相连;
所述模型体坑(2)与接收井模拟坑(3)之间通过接收井井壁(6)相连;
所述模型体坑(2)、工作井模拟坑(1)和接收井模拟坑(3)的外围通过顶进反力墙(4)连接;
试验时在所述工作井模拟坑(1)、模型体坑(2)、接收井模拟坑(3)的内部用调配好的土体填筑模型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顶管隧道施工过程模型试验用坑,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井井壁(6)和/或工作井井壁(5)上设置有模拟用预留顶进施工口(7)。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顶管隧道施工过程模型试验用坑,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井井壁(6)和/或所述工作井井壁(5)上设置有模拟用既有管线模拟开口(8)。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顶管隧道施工过程模型试验用坑,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井模拟坑(1)的坑底、模型体坑(2)的坑底、接收井模拟坑(3)的坑底、顶进反力墙(4)、工作井井壁(5)和接收井井壁(6)均为浇筑混凝土挡墙。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顶管隧道施工过程模型试验用坑,其特征在于,所述顶进反力墙(4)、工作井井壁(5)和接收井井壁(6)为素混凝土浇筑的挡墙。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顶管隧道施工过程模型试验用坑,其特征在于,所述顶进反力墙(4)、工作井井壁(5)和接收井井壁(6)为内设有钢筋的混凝土浇筑的挡墙。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顶管隧道施工过程模型试验用坑,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井模拟坑(1)和所述接收井模拟坑(3)的内部尺寸为长2m、宽1.5m、深2.5m;所述模型体坑(2)的内部尺寸为长3m、宽3m、深2.5m。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顶管隧道施工过程模型试验用坑,其特征在于,所述顶进反力墙(4)、工作井井壁(5)和接收井井壁(6)的厚度为30cm。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顶管隧道施工过程模型试验用坑,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井井壁(6)和工作井井壁(5)沿深度方向的垂直中轴线上设置有一个模拟用预留顶进施工口(7),所述预留顶进施工口(7)与模型体坑(2)的坑底距离为1m。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顶管隧道施工过程模型试验用坑,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收井井壁(6)和所述工作井井壁(5)上设置有两个模拟用既有管线模拟开口(8),一个既有管线模拟开口(8)位于预留顶进施工口(7)正下方且与模型体坑(2)的坑底距离为0.4m,另一个位于预留顶进施工口(7)同一水平面且与预留顶进施工口(7)距离为0.6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网河北省电力有限公司石家庄供电分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国网河北省电力有限公司;石家庄铁道大学,未经国网河北省电力有限公司石家庄供电分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国网河北省电力有限公司;石家庄铁道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792615.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双工位拉链往复运动试验机
- 下一篇:一种静力载荷测试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