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纹织图生成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有效
申请号: | 201911402730.3 | 申请日: | 2019-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77809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21 |
发明(设计)人: | 赵谦;孙方方;周海丽;李超;张立泉;郭洪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玻璃纤维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中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30/10 | 分类号: | G06F30/10;G06F113/12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聚阳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50 | 代理人: | 李博洋 |
地址: | 2100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纹织图 生成 方法 装置 电子设备 可读 存储 介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纹织图生成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该方法包括:获取待制备预制体单元结构的结构信息;结构信息包括待制备预制体单元结构的经纱列数、经纱层数、纬纱列数、纬纱层数以及经纱和纬纱的位置关系;根据结构信息得到待生成纹织图的行列数,以及待生成纹织图中的各个像素点与待制备预制体单元结构中的纬纱和经纱的对应关系;根据对应关系,以及经纱和纬纱的位置关系得到各个像素点的像素值,生成待生成纹织图;像素值包括第一像素值和第二像素值,当像素点对应的经纱在对应的纬纱的上方时,像素点的像素值为第一像素值,否则,像素点的像素值为第二像素值。通过实施本发明,能够自动生成待制备预制体单元结构的纹织图。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到一种纹织图生成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成。
背景技术
三维机织预制体作为一种复合材料增强结构,越来越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建筑、汽车等领域。由于使用传统二代织机制造三维预制体的过程大部分工序需要人工参与,且由于开口的控制是通过综框升降进行控制,当组织结构不同时,所需综框数量也就不同,特别是对于复杂结构组织的制造,需要多综框才能完成,也即使用传统二代织机制造三维机织预制体的效率低,且组织结构受综框数量限制,因此,为了满足制备需求,目前进行三维预制体的制造时大多采用电子提花系统来实现对开口的控制,该系统的特点是每根经纱的运动可以独立被控制,所有经、纬纱的运动关系都体现在纹织图上,对于任意结构的预制体,只要能够提供相应的纹织图,就可以实现任意结构的预制体织造。因此,纹织图的编辑是整个织造过程的关键和难点。
目前,纹织图生成过程主要包括:建立基元组织-建立组织对应颜色-铺设组织在纹织图对应的色块上-生成纹板,但是,由于上述过程中的最主要步骤“铺设组织在纹织图对应的色块上”为人工手动铺设,因此,该纹织图生成方法仅适用于基元组织简单且数量有限的预制体纹织图的生成,而对于组织结构复杂、结构变化多样的预制体,使用上述方法的纹织图将耗费大量时间,且在生成的过程中出错的可能性较大,生成的纹织图的准确性低。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纹织图生成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以解决现有纹织图生成需要通过人工对纹织图中的色块(也即像素点)进行铺色的方式实现,纹织图的生成效率和准确性均较低的问题。
根据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纹织图生成方法,包括如下步骤:获取待制备预制体单元结构的结构信息;结构信息包括待制备预制体单元结构的经纱列数、经纱层数、纬纱列数、纬纱层数以及经纱和纬纱的位置关系;根据结构信息得到待生成纹织图的行列数,以及待生成纹织图中的各个像素点与待制备预制体单元结构中的纬纱和经纱的对应关系;根据对应关系,以及经纱和纬纱的位置关系得到各个像素点的像素值,生成待生成纹织图;像素值包括第一像素值和第二像素值,当像素点对应的经纱在对应的纬纱的上方时,像素点的像素值为第一像素值,当像素点对应的经纱在对应的纬纱下方时,像素点的像素值为第二像素值。
通过获取待制备预制体单元结构的结构信息,获取包括待制备预制体单元结构的经纱列数、经纱层数、纬纱列数、纬纱层数以及经纱和纬纱的位置关系的结构信息,获取了能够描述待制备预制体单元结构的三维机织结构的数据信息,为后续纹织图的生成做了数据准备,而根据结构信息得到待生成纹织图的行列数,以及待生成纹织图中的各个像素点与待制备预制体单元结构中的纬纱和经纱的对应关系,使得能够根据该对应关系从结构信息中获取与待生成纹织图中的各个像素点相对应的经纱和纬纱之间的位置关系,从而在定义了像素点对应的经纱在对应的纬纱的上方时,像素点的像素值为第一像素值,当像素点对应的经纱在对应的纬纱下方时,像素点的像素值为第二像素值后,最终能够根据对应关系,以及经纱和纬纱的位置关系实现对待生成纹织图各个像素点的像素值的确定,实现待生成纹织图的自动生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玻璃纤维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中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南京玻璃纤维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中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40273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