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烯类有机化合物的纯化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1382040.6 | 申请日: | 2019-12-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1004083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10 |
发明(设计)人: | 蔡一超;张招胜;宋启发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广域化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7C7/148 | 分类号: | C07C7/148;C07C17/395;C07C17/38;C07C7/00;C07C25/24;C07C13/28;C07B63/02 |
代理公司: | 上海元好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323 | 代理人: | 贾慧琴;包姝晴 |
地址: | 225442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有机化合物 纯化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烯类有机化合物的纯化方法,该待纯化的烯类有机化合物含有氯代、溴代、碘代的衍生物杂质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该方法采用三乙烯二胺与待纯化的烯类有机化合物通过有机溶剂混匀,经微波催化,使得三乙烯二胺与氯代、溴代、碘代衍生物杂质反应,生成对应的有机胺盐,以方便除去所述衍生物杂质。本发明反应条件温和,反应时间较短,适用于工业化,且充分减小了成盐反应的产物(有机胺盐)继续转化为消除副反应产物的比率,除杂效果明显,在氯代、溴代、碘代物类杂质的总含量很低时仍有明显效果,单次处理的去除率达到90%以上,多次重复处理后可以稳定的把氯代、溴代、碘代物类杂质的含量降低至1ppm以下,甚至不能检出。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有机化合物的纯化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烯类有机化合物的纯化方法。
背景技术
含有碳-碳双键的烯类有机化合物,被广泛应用于液晶材料、有机电致发光材料中。对于液晶材料、有机电致发光材料来说,若存在ppm级别以上的氯代、溴代、碘代物类杂质,就会对该种材料的化学活性、绝缘性、光稳定性、热稳定性等都造成明显的不良影响。但在烯类有机化合物的制造和后处理工艺中,却会难以避免的产生和残留含有氯代、溴代、碘代基团的杂质。因此,必须采取适当的纯化方法,把这类杂质去除到小于1ppm、甚至不能检出的级别;而且在纯化过程中,还必须尽量避免产生有害却难以除去的“新”杂质。
然而,上述的氯代、溴代、碘代物类杂质,因其分子结构和物理性质都与主体有机化合物接近,若直接使用蒸馏、结晶、吸附、柱层析这些常见的物理提纯方法,不但单次提纯的效率低(一般都在50%以下);而且在这类杂质的总含量小于1000ppm时,往往就会变得更加低效甚至无效。
现有技术中,在有相关需求的领域(如液晶、OLED材料的制造和纯化) 中,对于这类杂质一般是采用催化氢化的方法,使得有机物分子中的氯代、溴代、碘代基团直接被氢原子取代;氯、溴、碘原子则生成易于分离的氯化氢、溴化氢、碘化氢,再被底除去。
但上述的催化氢化法并不适用于烯类有机化合物,因为在催化氢化的条件下,烯类有机化合物的碳-碳双键会被大量的还原为碳-碳单键。
其他的化学反应方法,如成醚反应、偶联反应、生成有机胺盐等等,虽然也能除去氯代、溴代、碘代基团,但大多数也会因为反应条件比较剧烈,导致较多的氯代、溴代、碘代物类杂质发生消除副反应而不宜采用。因为这些消除副反应的产物,如异位双键产物、双键两端基团顺反异构产物、多双键产物等等,也都属于对材料某些方面的性能有害、而且更难除去的“新杂质”。所述消除副反应的通式举例如下:
因此,怎样除去烯类有机化合物中的微量氯代、溴代、碘代物类杂质,一直是有相关需求的领域(如液晶、OLED材料的制造)技术难题。解决的方案往往是只能对整条工艺路线的方法、原料、设备都进行严格的控制,力求少引入或少产生氯代、溴代、碘代物类杂质。该方案导致整体工艺过程的限制多、成本高。而且,适用的后期纯化方法极为有限,在本发明之前很少有相关的研究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解决现有技术中,烯类有机化合物中含有的氯代、溴代、碘代衍射物杂质难以有效除去的难题,尤其杂质总含量小于1000ppm的情景,提供了一种高效的纯化方法,通过微波催化,使得烯类有机化合物中的氯代、溴代、碘代衍射物杂质与三乙烯二胺反应生成有机胺盐,以方便除去。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烯类有机化合物的纯化方法,待纯化的烯类有机化合物含有其衍生物杂质化合物的至少一种或多种衍生物杂质的混合物,该衍生物杂质是指至少一氯、溴、碘取代该烯类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的原子或原子团形成的,该方法采用三乙烯二胺与待纯化的烯类有机化合物通过有机溶剂混匀,经微波催化,使得三乙烯二胺与氯代、溴代、碘代衍生物杂质反应,生成对应的有机胺盐,以方便除去所述衍生物杂质。
优选地,所述的待纯化的烯类有机化合物具有通式1A: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广域化学有限公司,未经江苏广域化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38204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电力检测装置
- 下一篇:一种半导体芯片埋入式线路板及其加工方法、加工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