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型势能蓄能发电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911103652.7 | 申请日: | 2019-11-12 |
公开(公告)号: | CN112855478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28 |
发明(设计)人: | 黄宇新;汪子涵;陈沫涵 | 申请(专利权)人: | 黄宇新;汪子涵;陈沫涵 |
主分类号: | F03G3/04 | 分类号: | F03G3/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10000 四川省***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势能 蓄能 发电 装置 | ||
一种新型蓄能发电装置,具有位于地面的上蓄砂池(1);位于上蓄砂池(1)底部的竖井(2);在竖井(2)内安装的、由链条或其它绳状物构成的闭合驱动装置(3);安装在由链条或其它绳状物构成的闭合驱动装置(3)上的若干料斗(4);位于竖井(2)底部的下蓄砂池(5);及位于上蓄砂池(1)和下蓄砂池(5)底部的、用于将砂子从下蓄砂池(5)运至上蓄砂池(1)的收集装置(6.1,6.2)。该装置可以利用位于上蓄砂池(1)砂料下落时的动力势能来实现发电。而在电力富裕时,则通过将位于下蓄砂池(5)内的砂料输送至上蓄砂池(1)内来实现蓄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为一种新型势能蓄能发电装置,它可以实现低价、零损耗电力储存。本发明特别适用于风电、太阳能电站的调峰蓄能。
背景技术
它利用设置在地面的上蓄砂池(1)与设在地下的下蓄砂池(5)之间的高度差而形成的砂料之重力势能,通过驱动设置在上蓄砂池(1)底部的竖井(2)内安装的、由若干料斗(4)和由链条或其它绳状物构成的闭合驱动装置(3),来实现蓄能及发电。
发明内容
如何高效、低成本地蓄存电能是长期困挠能源生产的一个难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人们设计了诸多方案。其中,抽水蓄能电站是一种非常成熟的蓄能发电方式,但是由于受水源供应、土地资源限制、建造成本以及水渗透、自身蒸发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抽水蓄能电站的建设受到了诸多的制约。本发明利用石英砂来代替水作为蓄能媒介,以实现低成本、零损耗、高效的蓄能发电。
本发明由上蓄砂池(1)、竖井(2)、由链条或其它绳状物构成的闭合驱动装置(3)、固定在由链条或其它绳状物构成的闭合驱动装置(3)上的料斗(4)下蓄砂池(5)、输送装置(6.1,6.2)、驱动轮(8)、导向轮(10)、电机(9)几大部分构成。
本发明所述上蓄砂池(1),由位于地面上的环形装筑物所构成,用于储存砂料。上蓄砂池(1)底部为漏斗状结构,底部有活门(7)。当需要发电时,底部活门(7)打开,砂料经过活门(7)下泄,注入料斗(4)。
本发明所述竖井(2),为位于上蓄砂(1)底部的竖井(2),竖井(2)深度根据需要设定,竖井(2)深度越深,砂料的势能就能得到更好的运用。
本发明所述的由链条或其它绳状物构成的闭合驱动装置(3),由安装在竖井(2)顶端的驱动轮(8)、安装在竖井(2)中部和底端的导向轮(10)以及料斗(4)所组成。驱动轮(8)与电机(9)相联。由链条或其它绳状物构成的闭合驱动装置(3)按照一定的间距安放料斗(4)。
当上蓄砂池(1)底部活门(7)被打开后,上蓄砂池(1)内的砂料会下泄进入料斗(4)。在重力作用下,料斗(4)会下行,并带动由链条或其它绳状物构成的闭合驱动装置(3)运动,砂料会依次下泄进入其它的料斗(4)。由链条或其它绳状物构成的闭合驱动装置(3)会作顺时针方向运动,带动驱动轮(8)做功并驱动电机(9)产生电流。
料斗(4)下行到竖井(2)底部时,会在导向轮(10)引导下,将料斗(4)内的砂料倾倒人下蓄砂池(5)。空的料斗(4)将随着由链条或其它绳状物构成的闭合驱动装置(3)的运动上升到上蓄砂池(1)的底部。
通过控制活门(7)的开度,可以有效地控制单位时间内砂料的下泄量,从而有效调整电机的发电量.
本所明所述的下蓄砂池(5)是位于竖井(2)底部的建筑,其容积与上蓄砂池(1)容积一致。下蓄砂池(5)底部为漏斗型结构,下部设有输送装置(6.1,6.2)。输送装置(6.1,6.2)在发电时处于停止状态,当有富裕电力供应时,输送装置(6.1,6.2)可以将位于下蓄砂池(5)内的砂料输送至上蓄砂池(1)。
本发明相较于其它的储能方式具有如下优势。
首先,该蓄能发电方式储能方式的能量密度大。由于石英砂的比重约为水的2.2倍,加之竖井(2)深度可以设计得比较深,因此其能量密度可以至少2倍于普通的蓄能水电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黄宇新;汪子涵;陈沫涵,未经黄宇新;汪子涵;陈沫涵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10365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