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塑料泡沫回收利用的熔融造粒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1911036385.6 | 申请日: | 2019-10-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0733144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28 |
发明(设计)人: | 刘松林;季君晖;王格侠;甄志超;祝磊;潘长霞 | 申请(专利权)人: | 常州中科绿塑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百川融创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B9/10 | 分类号: | B29B9/10;B29B9/16 |
代理公司: | 北京高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530 | 代理人: | 乔浩刚 |
地址: | 213000 江苏省常州市钟楼经济开发***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塑料 泡沫 回收 利用 熔融 工艺 | ||
1.用于塑料泡沫回收利用的熔融造粒工艺,其步骤在于:
S1:工作人员将切碎后的塑料碎片运输至安装于安装架体上的塑料熔融装置内,塑料熔融装置对塑料碎片进行加热熔化处理并使其转换为熔融态后输送给转模成型装置;
S2:转模成型装置接收熔融态塑料;
所述的转模成型装置包括转模模具体、接料机构、间歇驱动机构、气动推出机构、成型出料管,转模模具体用于为熔融态塑料成型提供模具,接料机构用于接收塑料熔融装置输送的熔融态塑料并将其输送至转模模具体,间歇驱动机构用于驱使转模模具体做间歇式转动,气动推出机构用于采用压缩气体吹动方式并经成型出料管将转模模具体内的软固态塑料颗粒吹出;
所述的塑料熔融装置包括熔融分离机构、熔融输送机构、动力机构,熔融分离机构用于对塑料碎片进行熔融处理并同时将熔融态塑料与石子等杂质分离,熔融输送机构用于接收熔融态塑料并将其输送至转模成型装置内,动力机构用于为熔融分离机构、熔融输送机构运行提供动力;
所述的熔融分离机构包括熔融罐、过渡管道、分离管道、绞龙、储存外壳,熔融罐为轴向垂直于地面且两端开口的罐体结构,熔融罐固定于安装架体上且其外部设置有用于为熔融罐内的塑料碎片进行熔融加热的熔融加热件,熔融罐的上开口端匹配有可打开/关闭的罐盖;
所述的过渡管道可分为两部分并分别为竖直段、倾斜段,竖直段轴向垂直于地面,竖直段固定于安装架体上且竖直段的上管口与熔融罐的下开口端固定连接接通,倾斜段倾斜固定于安装架体上,倾斜段与竖直段之间连接接通且接通处位于倾斜段/竖直段的中间位置处,并且接通处设置有用于过滤熔融态塑料中石子等杂质的滤板,倾斜段与竖直段之间构成交叉布置,过渡管道的倾斜段下管口匹配安装有封闭端盖且封闭端盖同轴开设有穿设孔;
所述的分离管道倾斜固定于安装架体上且分离管道的倾斜方向与过渡管道的倾斜段倾斜方向相互平行,分离管道的下管口与过渡管道的倾斜段上管口之间固定连接接通,分离管道的上管口匹配安装有密封端盖;
所述的分离管道的外圆面设置有出料嘴且出料嘴位于分离管道的底部并靠近分离管道的上管口,储存外壳为上端开口、下端封闭的壳体结构且储存外壳固定于安装架体上,储存外壳还位于出料嘴的正下方;
所述的绞龙与分离管道之间呈同轴布置,绞龙的一端与设置于分离管道上管口的密封端盖同轴活动连接,绞龙的另一端依次穿过分离管道的下管口、过渡管道倾斜段、设置于封闭端盖上的穿设孔并位于过渡管道下方,绞龙可绕自身轴向转动,绞龙与穿设孔之间匹配安装有密封圈,绞龙的螺旋面上还均匀间隔设置有若干组避让孔,避让孔用于在绞龙转动并输送石子等杂质过程中避免将熔融态塑料输送走;
所述的熔融输送机构位于熔融分离机构的下方,熔融输送机构包括输送管道、推料螺杆,输送管道为两端开口的管道结构且输送管道水平固定于安装架体上,输送管道的外部设置有连接嘴且连接嘴位于输送管道正上方,连接嘴还与过渡管道的竖直段下管口固定连接接通;
所述的输送管道的一开口端匹配安装有安装端盖且安装端盖同轴开设有伸出孔,输送管道的另一开口端设置有连接支架;
所述的推料螺杆与输送管道之间呈同轴布置,推料螺杆的一端与连接支架活动连接、另一端穿过设置于安装端盖上的伸出孔并位于输送管道外部,推料螺杆可绕自身轴向转动,推料螺杆与伸出孔之间匹配安装有密封圈;
所述的输送管道的外部匹配安装有用于使输送管道内的塑料始终保持熔融态的保温加热件;
所述的转模模具体包括模具外壳一、模具外壳二、模具轴、转模,模具外壳一与模具外壳二均为一端开口、一端封闭的圆筒结构,模具外壳一与模具外壳二的开口端之间设置有紧固件且两者之间通过紧固件进行同轴固定连接、并且两者之间共同构成两端封闭的圆形壳体结构,模具轴同轴活动安装于模具外壳一与模具外壳二构成的圆形壳体内并可绕自身轴向转动,模具轴的动力输入端伸出至模具外壳二外部;
转模为圆柱体结构,转模同轴固定于模具轴外部且其还位于模具外壳一/二内,转模的一组端面与模具外壳一的腔底密封接触、另一组端面与模具外壳二的腔底密封接触,转模的端面设置有贯穿其轴向厚度的模具孔,模具孔为由若干组颗粒孔组成且颗粒孔的直径与成型后的塑料颗粒相匹配,模具孔沿转模的圆周方向阵列设置有若干组,
模具外壳一的封闭端朝向塑料熔融装置,模具外壳一的封闭端开设有贯穿其厚度的进料孔以及进气孔,进料孔与进气孔均位于模具外壳一封闭端垂直于地面的直径方向上、且进料孔位于进气孔的正上方、并且进料孔与进气孔分别与模具孔连接接通,进料孔与塑料熔融装置之间通过接料机构进行接通,进气孔与气动推出机构连接接通;
模具外壳二的封闭端与模具轴的动力输入端均位于模具外壳一背离塑料熔融装置的一侧,模具外壳二的封闭端开设有贯穿其厚度的出料孔,出料孔与进气孔之间呈同轴布置,成型出料管呈水平布置且其与出料孔之间固定连接接通;
所述的转模成型装置位于输送管道设置有连接支架的管口背离其设置有安装端盖的管口的一侧;
所述的模具外壳一与模具外壳二的轴向均平行于推料螺杆的轴向;
所述的接料机构包括呈水平布置的接料管,接料管的一端与输送管道设置有连接支架的管口固定连接接通、另一端与进料孔固定连接接通;
所述的接料管上连接接通有泄压构件,泄压构件包括安装筒、活塞、泄压弹簧,安装筒为一端开口、一端封闭的圆形筒体结构,安装筒的开口端固定于接料管外部且两者之间连接接通;
所述的活塞位于安装筒内且两者之间构成密封式滑动导向配合,并且活塞为耐热性材料制成;
所述的泄压弹簧设置于安装筒腔底与活塞之间,泄压弹簧的弹力驱使活塞做靠近接料管的运动;
所述的间歇驱动机构包括驱动电机、槽轮、拨轴、拨块,驱动电机的轴向平行于模具轴的轴向且驱动电机固定于安装架体上,拨轴的轴向平行于模具轴的轴向,拨轴活动安装于模具外壳二的封闭端并可绕自身轴向转动,驱动电机的动力输出端与拨轴的动力输入端之间设置有动力传递件三且两者之间通过动力传递件三进行动力连接传递,动力传递件三为带传动动力传递结构;
所述的槽轮同轴固定于模具轴的动力输入端外部,槽轮的外圆面设置有贯穿其轴向厚度的间歇槽且间歇槽沿槽轮的圆周方向阵列设置有若干组;
所述的拨块固定于拨轴外部,拨块上还设置有与间歇槽相匹配的圆柱销,并且拨轴转动一周期过程中,圆柱销会做先位于间歇槽后脱离间歇槽的转动并最终使转模转动且转动位移等于相邻两组模具孔之间的距离;
所述的气动推出机构包括连接气管、接头,接头与进气孔之间固定连接接通,连接气管的一端与接头连接接通、另一端与外界提供压缩气体的设备连接接通;
塑料熔融装置经接料机构、进料孔将熔融态塑料输送至转模的模具孔内,随后,间歇驱动机构驱使模具轴/转模转动且转动位移为相邻两组模具孔之间的距离,即使下一组模具孔转动至与进料孔接通;
S3:当与进料孔接通并储存有熔融态塑料的模具孔转动至与出料孔/进气孔接通时,该熔融态塑料转换为软固态,随后,气动推出机构通过压缩气体使软固态塑料经成型出料管向外输出,由于模具孔由若干组颗粒孔组成,从而软固态塑料呈颗粒状被吹送出去,同时该过程中,熔融态塑料会依次向下一组模具孔内输送,从而构成塑料输入、吹送输出的循环往复过程;
S4:所述的成型出料管的自由端连接接通有冷却输出装置;
所述的冷却输出装置包括循环水冷机构、颗粒输送机构、风冷吹干机构,循环水冷机构用于接收经成型出料管输出的软固态塑料颗粒并对其进行水冷成型处理,颗粒输送机构用于将经水冷并成型为固体颗粒状的塑料颗粒输送至风冷吹干机构内,风冷吹干机构用于采用风冷方式吹干塑料颗粒表面的水分后将其输出;
软固态塑料颗粒经成型出料管输送至循环水冷机构内,循环水冷机构采用水冷方式对软固态塑料颗粒进行冷却处理,最终使其呈固态颗粒状,随后,颗粒输送机构将固态颗粒状塑料输送至风冷吹干机构,风冷吹干机构采用风冷方式对固态颗粒状塑料进行表面水分风干处理后将其输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常州中科绿塑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百川融创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常州中科绿塑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百川融创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036385.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