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LNG供气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910368344.0 | 申请日: | 2019-05-05 |
公开(公告)号: | CN110081305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01 |
发明(设计)人: | 孙林;张鹏娜;宋建霖;黄凯;李宝成;陈路强;陈文杰;拜继运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瑞科(廊坊)能源装备集成有限公司;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7C7/04 | 分类号: | F17C7/04;F17C13/02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隆天联鼎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32 | 代理人: | 刘抗美;王荣 |
地址: | 065000 河北***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lng 供气 设备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LNG供气设备,包括液相管路、第一接口装置、第二接口装置、气化器、气相管路和供气口。液相管路的进口端处设置有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第一接口装置包括第一低温连接管路和液相接头,液相接头安装于第一安装孔处,第一低温连接管路的出口端与液相接头连接,进口端用于与LNG钢瓶连接;第二接口装置与第一接口装置并联设置,第二接口装置包括液相连接法兰和第二低温连接管路,液相连接法兰安装于第二安装孔处,第二低温连接管路的出口端与液相连接法兰固定连接,进口端用于与LNG槽车连接;气化器的进口与液相管路的出口连接;气相管路连接于气化器的出口;供气口设置于气相管路上,用于向用户供气。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液化天然气供气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LNG供气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能源结构的变化和环保力度的不断加大,使液化天然气(简称LNG)的开发和利用得到迅猛的发展。液化天然气作为目前世界上最佳能源,在我国城市气源的选择中已被高度重视,大力推广液化天然气已成为我国的能源政策。
目前,市场上出现了一些LNG应急供气系统,其采用LNG瓶组供气模式,内部具有LNG瓶组站的基本功能,包括气化设备如空温式气化器、加热器、调压装置如调压阀。但是该LNG供气装置的LNG瓶组容量有限,当LNG瓶组内的LNG使用完毕而暂时未充装时无法进行应急供气。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多种接口装置而能够及时进行供气的LNG供气设备,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LNG供气设备,包括:
液相管路,用于输送LNG,所述液相管路的进口端处设置有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第一接口装置,包括第一低温连接管路和液相接头,所述液相接头安装于所述第一安装孔处,所述第一低温连接管路的出口端与所述液相接头连接并与所述液相管路相连通,所述第一低温连接管路的进口端的内壁具有螺纹,用于与LNG钢瓶连接而使所述LNG钢瓶内的LNG输送至所述液相管路;第二接口装置,与所述第一接口装置并联设置,所述第二接口装置包括液相连接法兰和第二低温连接管路,所述液相连接法兰安装于所述第二安装孔处,所述第二低温连接管路的出口端插入所述液相连接法兰与所述液相连接法兰固定连接并与所述液相管路相连通,进口端用于与LNG槽车连接而使所述LNG槽车内的LNG输送至所述液相管路;气化器,其进口与所述液相管路的出口连接,用于接收并将所述LNG气化为气相天然气;气相管路,连接于所述气化器的出口,用于输送所述气相天然气;供气口,设置于所述气相管路上,用于与用户连接并向用户供气。
在其中一实施方式中,所述液相接头的外周侧壁与所述第一安装孔的内周侧壁固定连接,所述液相接头具有内螺纹,所述第一低温连接管路的进口端具有与该内螺纹适配的外螺纹而实现所述第一低温连接管路与所述液相管路的可拆卸连接。
在其中一实施方式中,所述液相连接法兰包括法兰盘和突台,所述法兰盘的中心设有一通孔,所述突台沿所述通孔的周向超出所述法兰盘的其中一表面,所述法兰盘的外周与所述第二安装孔的内周侧壁固定连接,所述突台朝向所述液相管路外侧,并与所述第二低温连接管路固定连接。
在其中一实施方式中,所述液相管路的出口并联连接有两个所述气化器,且两所述气化器的出气口均与所述气相管路连接并连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瑞科(廊坊)能源装备集成有限公司;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瑞科(廊坊)能源装备集成有限公司;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36834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飞机储气瓶的充放气接头
- 下一篇:一种LNG大型水浴式气化系统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