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聚合支付方法和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910362767.1 | 申请日: | 2019-04-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1861452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30 |
发明(设计)人: | 鲁志军;蒋海俭;王礼霖;才华;闵青;章政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Q20/32 | 分类号: | G06Q20/32;G06Q20/38;G06Q40/04;H04L29/08;H04L29/12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 | 代理人: | 王星;杨美灵 |
地址: | 200135 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聚合 支付 方法 系统 | ||
本发明涉及聚合支付方法和系统。聚合支付方法包括以下步骤:从用户端接收对应于支付信息的第一访问请求;基于第一访问请求生成重定向地址信息;以及向用户端发送重定向地址信息;其中,重定向地址信息包括跳转目标信息和对应于所支付交易订单的订单信息。聚合支付系统包括:接收单元,其配置成从用户端接收第一访问请求;重定向地址信息生成单元,其配置成基于第一访问请求生成重定向地址信息;以及发送单元,其配置成向用户端发送重定向地址信息;其中,重定向地址信息生成单元还配置成将对应于交易订单的订单信息和交易金额信息封装在重定向地址信息中。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移动支付领域。具体而言,本发明涉及用户端、系统端的聚合支付方法以及聚合支付系统。
背景技术
传统的现金支付需要找零,不仅影响交易速度,而且降低用户的消费支付体验。目前,在日常的交易过程中,通过用户的设备进行移动支付已经是越来越为消费者所接受并越来越普及的方式。用于交易的移动支付的方式多种多样,其中最常见的是通过扫描二维码进行的支付操作(扫码支付)。
然而,在扫码支付的过程中,常出现以下情况:用户使用其设备上不同的第三方应用软件进行扫码,因而导致商家需要出示对应于用户所使用的第三方应用软件的二维码;收款人员需要到相应的账户确认支付是否成功;特别地,在商家提供某特定种类二维码的情况下,用户只能采用与该二维码的发放方对接的第三方应用软件进行扫码支付,因此造成用户体验差,甚至有可能导致支付失败。
而且,在进行支付的过程中,系统需要频繁地向商户端获取关联于该次交易订单的订单信息,造成商户端、用户端、系统以及收单机构之间大量的信令消耗。
发明内容
因此,需要一种能够支持多种第三方软件扫描二维码进行支付的聚合支付方法和系统。采用该聚合支付方法和系统,在商户端出示某种二维码的情况下,可以允许用户自由选择其惯用的第三方应用软件进行扫码支付(该第三方应用软件可以不与二维码提供方进行对接),从而有效地保证用户的消费支付体验。同时,对关键的交易信息进行特定配置,使得节省交易过程中的信令开销。
为实现以上目的的一个或多个,本发明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按照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聚合支付方法,其包括:从用户端接收对应于支付信息的第一访问请求;基于第一访问请求生成重定向地址信息;以及向用户端发送重定向地址信息;其中,重定向地址信息包括跳转目标信息和对应于所支付交易订单的订单信息。
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聚合支付方法,其中,订单信息包括订单号和/或订单详情中的一个或多个信息。
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或以上任一实施例的聚合支付方法,其中,生成重定向地址信息通过代理服务进行。
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或以上任一实施例的聚合支付方法,其中,第一访问请求包括用户端信息、商户端信息、发码机构分类码和收单机构标识(ID)。
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或以上任一实施例的聚合支付方法,其中,重定向地址信息还包括收单机构信息。
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或以上任一实施例的聚合支付方法,其中,生成重定向地址信息包括:基于商户端信息和收单机构ID通过查表法获得用于生成重定向地址信息的信息。
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或以上任一实施例的聚合支付方法,其中,向用户端发送重定向地址信息包括:经由商户端向用户端发送重定向地址信息;或者经由收单机构向用户端发送重定向地址信息。
按照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聚合支付方法,其包括:从商户端获取订单的支付信息;根据支付信息生成第一访问请求;接收基于第一访问请求生成的重定向地址信息;根据重定向地址信息生成第二访问请求;接收基于所述第二访问请求的支付请求;以及根据支付请求进行支付;其中,重定向地址信息包括跳转目标信息和对应于所支付交易订单的订单信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36276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