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微纳卫星的双星近距离编队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184101.1 | 申请日: | 2019-03-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9885087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0-29 |
发明(设计)人: | 冉德超;陈小前;姜志杰;范广腾;李献斌;朱效洲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国防科技创新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5D1/10 | 分类号: | G05D1/10 |
代理公司: | 北京奥文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534 | 代理人: | 张文;苗丽娟 |
地址: | 100071***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微纳卫星 近距离 间通信 运载火箭 构型 有效地减少 分离方式 轨道机动 节省燃料 主动轨道 弹射 初始化 轨道 交流 保证 | ||
1.一种微纳卫星的双星近距离编队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用于实现两个微纳卫星的近距离编队,两个所述微纳卫星包括参考星和跟随星,所述方法包括:
建立双星编队坐标系:建立地球惯性坐标系,并在所述地球惯性坐标系的基础上建立所述参考星的轨道坐标系,所述轨道坐标系用于作为双星编队相对运动的参考坐标系;
建立相对运动方程:在所述轨道坐标系下,建立所述参考星和所述跟随星的相对运动方程;
进行双星编队构型初始化:利用一个运载火箭搭载两个所述微纳卫星,根据双星编队构型需求,确定所述参考星及所述跟随星与所述运载火箭的弹射分离条件,使所述参考星与所述跟随星的相对距离为设定值,形成初始双星编队构型;
开展双星星间通信交流:根据所述参考星与所述跟随星的运动及位置信息的信息交流要求,确定所述参考星与所述跟随星的信息传递方式和通信协议,实现所述参考星与所述跟随星的星间通信;
进行双星编队构型维持:根据所述参考星与所述跟随星的交流信息,实时监测所述参考星与所述跟随星的相对距离的变化,根据相对距离的变化结果对所述跟随星进行轨道控制,使所述跟随星与所述参考星的相对距离保持在设定范围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纳卫星的双星近距离编队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立双星编队坐标系包括:
采用O-XYZ表示所述地球惯性坐标系,地球地心为坐标原点,X轴位于赤道平面内,且指向春分点,Z轴指向地球北极,Y轴与所述X轴、所述Z轴构成右手直角坐标系;
采用o-xyz表示所述参考星的轨道坐标系,所述参考星的质心为坐标原点,x轴由所述地球地心指向所述参考星的质心,y轴位于所述参考星的轨道平面上,所述y轴与所述x轴垂直且指向所述参考星的运动方向,z轴与所述x轴、所述y轴构成右手直角坐标系。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微纳卫星的双星近距离编队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参考星与所述跟随星的相对运动方程为:
所述公式1中,x、y和z表示所述跟随星在所述参考星轨道坐标系下的位置坐标,fx、fy和fz表示所述跟随星输出的轨道控制力,n为所述参考星的平均角速度,μ为地球引力常数,ac为所述参考星的轨道半长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微纳卫星的双星近距离编队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双星编队构型需求如公式2所示:
所述公式2中,xt1、yt1和zt1分别表示在所述跟随星与所述运载火箭分离时,所述跟随星与所述参考星在所述参考星轨道坐标系的x轴方向、y轴方向和z轴方向上的相对距离;和分别表示在所述跟随星与所述运载火箭分离时,所述跟随星与所述参考星在所述参考星轨道坐标系的x轴方向、y轴方向和z轴方向上的相对速度,d为所述参考星与所述跟随星的相对距离的设定值。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微纳卫星的双星近距离编队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在所述参考星和所述跟随星上安装ISM跳频通信数据接收发射机,利用所述ISM跳频通信数据接收发射机进行通信交流。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微纳卫星的双星近距离编队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ISM跳频通信数据接收发射机的接收灵敏度为-105dBm@115.2kbps,发射功率为28dBm,天线均为准全向天线。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微纳卫星的双星近距离编队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进行双星编队构型维持包括如下步骤:
1)对所述参考星与所述跟随星的相对距离进行实时监测;
2)判断监测到的所述相对距离是否大于特定设定值△d,若是,进行下一步,若否,则返回步骤1;
3)等待所述跟随星进入备用控制点;
4)当所述跟随星进入所述备用控制点时,对所述跟随星进行轨道控制,返回步骤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国防科技创新研究院,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国防科技创新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184101.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