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烹饪锅具有效
申请号: | 201822236090.0 | 申请日: | 2018-12-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9644637U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19 |
发明(设计)人: | 张任;吕华;李泽涌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苏泊尔家电制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47J27/00 | 分类号: | A47J27/00;A47J36/04;A47J36/24;A47J36/00 |
代理公司: | 11205 北京同立钧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黄溪;刘芳<国际申请>=<国际公布>=< |
地址: | 310052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内胆 锅体 本实用新型 烹饪锅具 承载板 加热组件 加热件 壳体 红外线透过 加热均匀 可穿透 可加热 红外线 容置 加热 支撑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烹饪锅具。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烹饪锅具(100),包括锅体(110)和容置在锅体(110)内的内胆(120);锅体(110)包括围设在内胆(120)外侧的壳体(111)和设置在壳体(111)内的加热组件(112),加热组件(112)包括加热件(1121)和承载板(1122),且承载板(1122)支撑于内胆(120)的底部,内胆(120)和承载板(1122)均可容红外线透过,加热件(1121)用于产生可加热内胆(120)内食物的红外线。本实用新型的烹饪锅具可穿透锅体直接对食物进行加热,加热均匀。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烹饪器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烹饪锅具。
背景技术
在烹饪器具领域,电炖锅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采用文火慢烧的方法炖粥、汤,可使食材和调料的味道、营养很好的散发到粥、汤里,热容量大,保温时间长,长期以来一直是煲汤炖菜的理想选择。
目前,市场上的电炖锅大都采用陶土材料制成,而在对陶锅加热时,采用在陶锅底部或外周设置加热部件,加热部件可以为发热盘或加热圈、电热管等,通过加热部件先对陶锅进行加热,然后再通过陶锅把热量传导至锅内的食物,从而对食物进行加热。
上述加热方式采用陶锅锅壁导热的方式对锅内的食物进行加热,经常存在靠近陶锅内壁的食物已经焦黄、烧糊,而离锅壁较远的食物却还没熟的现象,加热均匀性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烹饪锅具,能够均匀的加热食物。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烹饪锅具,包括锅体和容置在锅体内的内胆;锅体包括围设在内胆外侧的壳体和设置在壳体内的加热组件,加热组件包括加热件和承载板,且承载板支撑于内胆的底部,内胆和承载板均可容红外线透过,加热件用于产生可加热内胆内食物的红外线。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壳体和内胆之间设置加热组件,加热组件包括加热件和承载板,通过承载板和壳体的相对固定可实现加热组件与壳体的相对固定,并且承载板支撑在内胆底部,承载板支撑内胆的同时可使加热件相对固定在壳体和承载板之间;加热件一方面可对承载板及承载板支撑的内胆进行热传导加热,通过承载板将热量传递至内胆,又通过内胆将热量传递至内胆内的食物,对食物进行加热;更重要的是,承载板及内胆均可透过红外线,而加热件可产生红外线,加热件产生的红外线可透过承载板及内胆直接对内胆内的食物进行加热,通过红外线辐射对食物的加热更均匀,同时具有较好的保持食物的营养成分不流失,提高食物微量元素含量等优点。
可选的,加热组件还包括反射罩,反射罩位于加热件的背离内胆的一侧,用于将加热件发出的红外线反射至内胆。
通过在加热件的背离内胆的一侧设置反射罩,反射罩可将加热件产生的红外线全部反射至承载板及承载板支撑的内胆,使加热件产生的红外线全部透过承载板及内胆辐射至内胆内的食物,更好的对事物进行加热。
可选的,加热件和承载板均支撑于反射罩上。
加热件可以设置在反射罩和承载板之间,承载板支撑内胆,而反射罩可以支撑在壳体的内壁上,在通过反射罩支撑加热板和加热板上方的承载板,通过反射罩对加热件和承载板的支撑可固定加热件及承载板在壳体内的相对位置,进而使承载板对内胆有更好的支撑作用。
可选的,反射罩具有向下凹陷的凹面,凹面为弧形凹面,且凹面的内缘的高度与凹面的外缘的高度均高于凹面的中部区域的高度,其中,凹面的中部区域位于凹面的内缘和凹面的外缘之间。
凹面内缘所围成的区域受到红外线的集中照射较少,因而不会具有局部热量聚集等现象,将温度传感器等部件设置在该区域,可以让温度传感器检测到内胆的正常温度,从而提高温度检测的准确性。
可选的,承载板和壳体相对固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苏泊尔家电制造有限公司,未经浙江苏泊尔家电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223609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