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复合管分层注水智能控制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820764643.7 | 申请日: | 2018-05-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8718633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09 |
发明(设计)人: | 杨玲智;姚斌;姬振宁;于九政;毕福伟;胡改星;王子建;刘延青;王俊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B43/20 | 分类号: | E21B43/20;E21B34/08;E21B47/00;E21B47/06;E21B47/07 |
代理公司: | 西安吉盛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108 | 代理人: | 韩景云 |
地址: | 100007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复合管 井下 自动控制结构 分层注水 智能控制系统 地面控制器 实时控制 封隔器 油管 动态实时监测 远程实时监控 本实用新型 管件连接器 信号线结构 应用可靠性 供电 电缆结构 分层流量 井下工具 控制结构 现场作业 油管尾部 单向阀 电连接 供电线 抗腐蚀 能力强 提升管 布设 分层 减小 筛管 丝堵 下端 电缆 合格率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复合管分层注水智能控制系统,包括地面控制器,还包括复合管,复合管下端通过管件连接器连接着油管,油管上串接着上下布设的封隔器和井下自动控制结构,封隔器和井下自动控制结构设有多组,油管尾部自上至下安装着单向阀、筛管和丝堵;地面控制器通过电缆与井下自动控制结构电连接。复合管抗腐蚀能力强,可以有效提升管柱长期应用可靠性,减小现场作业风险;复合管内集成供电线和信号线结构设计,满足井下控制结构供电及分层动态实时监测;井下工具采用过电缆结构设计,确保信号与供电的顺利实现,提高实时控制的可靠性;分层流量实时控制及远程实时监控,将大幅提升分层注水合格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油田采出水回注井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复合管分层注水智能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精细注水技术快速发展,推动油藏水驱开发效果大幅提升,但是定向井、深井逐年增多,常规工艺测调难度大,遇阻情况突出,制约了注水效果的进一步提升。同时常规分注管柱多采用上提解封方式的普通封隔器作为套管保护封隔器,注水井完井坐封时采用打压方式,另外伴随注水工况变化,定向深井管柱会发生频繁蠕动,导致封隔器解封失效,制约了套管的长期应用可靠性。虽然近几年研发了非金属水力锚,一定程度控制了管柱蠕动,避免了封隔器的失效,但是后期管柱检串时,管柱解封难度大,未能减少人工井下作业次数,降低井下作业风险。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复合管分层注水智能控制系统,克服现有分层管柱分层合格率低、人工作业风险大的问题。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复合管分层注水智能控制系统,包括地面控制器,还包括复合管,复合管下端通过管件连接器连接着油管,油管上串接着上下布设的封隔器和井下自动控制结构,封隔器和井下自动控制结构设有多组,油管尾部自上至下安装着单向阀、筛管和丝堵;
所述地面控制器通过电缆与井下自动控制结构电连接,封隔器采用过电缆封隔器。
所述井下自动控制结构由壳体、井下自动监测装置和分层控制阀组成,井下自动监测装置和分层控制阀安装在壳体内,电缆由信号线和供电线组成,信号线一端连接地面控制器,另一端穿过复合管与井下自动监测装置电连接,井下自动监测装置将采集到的注水井数据通过信号线传输给地面控制器,供电线一端连接地面控制器,另一端穿过复合管与分层控制阀电连接。
所述井下自动监测装置由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和流量传感器集成组成。
所述分层控制阀自上至下由电机、一体化水嘴结构、连杆和阀芯依次连接组成,地面控制器根据井下自动监测装置传输的压力、温度和流量数据控制一体化水嘴结构中水嘴的开度。
所述复合管采用非金属材质制成,内腔设有主管,信号线和供电线复合在复合管的管壁上。
一种复合管分层注水智能控制系统的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连接复合管、管件连接器、油管、封隔器、井下自动控制结构、单向阀、筛管和丝堵成为管柱,并通过电缆电连接地面控制器与井下自动控制结构,然后下入井内进行电通性测试,使井下电路通畅;
步骤二:对井内管柱进行打压坐封,使封隔器坐封,然后再次进行电通性测试,使井下电路通畅;
步骤三:通过地面控制器向井下自动控制结构发送指令,分层控制阀打开一体化水嘴结构的水嘴,进行供水开注,然后地面控制器发送对封隔器的验封指令,完成对封隔器的验封;
步骤四:在地面控制器设定四个不同注水压力,进行井下分层注水,井下自动控制结构自动测试分层流量,每一次注水压力测定30分钟,然后根据分层流量绘制吸水指示曲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76464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