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并网微电网控制系统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1649200.4 | 申请日: | 2018-12-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9768571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19 |
发明(设计)人: | 王建东;靳一奇;史晓立;陈广云;李红利;王峰;韩朝龙;肖志立;牟绍明;韩静;唐卜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滑县供电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J3/38 | 分类号: | H02J3/38;H02J3/28 |
代理公司: | 郑州图钉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41164 | 代理人: | 孔艳阳 |
地址: | 456400 ***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并网 电网 控制系统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并网微电网控制系统及方法,包括大电网系统和微电网,微电网包括电网协调控制器、可再生电源、储能单元以及微电网母线,微电网母线通过并网开关接入大电网系统;微电网母线与负荷组成总线型拓扑结构,微电网并网状态下,各储能单元采用PQ控制,微电网离网状态下,各储能单元采用VF控制。本发明的微电网控制系统建设成本低,实现了并网与离网的切换,降低了并网与离网切换时对微电网系统以及负荷的影响,保障了微电网系统的稳定性与可靠性,保障了负荷的安全使用性,采用优先级对负荷进行分批次合闸送电,保障重点区域的用电稳定性,使微电网在实际使用中能够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力系统微电网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并网微电网控制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微电网是指由分布式电源、储能装置、能量转换装置、负荷、监控和保护装置等组成的小型发配电系统,是一种极具经济效益的电力系统,它采用了大量的先进电力技术,将燃气轮机或者风电、光伏发电、燃料电池和储能设备等装置整合在一起,直接进入用户侧。微电网可视为大电网系统中的一个可控单元,可在数秒内动作,提高供电区的供电可靠性。降低损耗、稳定电压,还可以提供不间断电源满足用户的特定需求。
微电网实时运行过程中需要实时的调控储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置和负载等,微电网可以和大电网系统并网运行,也可以主动离网或者被动离网运行,为保障负荷的供电连续性,需要相关的方法来调节微电网的并网。现有技术中对微电网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其中,发明专利CN201710283888.8公开了一种基于混合控制策略的无缝切换控制系统及方法,该发明实现了并网运行转孤岛运行时逆变器自动由电流源控制切换为基于下垂控制的电压源控制,提高了并网到孤岛模式的转换过程中的负载电压质量;该方法未考虑开关分闸与合闸给微电网系统以及负荷所带来的冲击,容易对微电网系统及负荷产生电力损害。
综上,如何实现微电网的并网与离网切换,并在此基础上使微电网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为微电网的负荷带来高效、稳定的电压,并最低成本的建设稳点网系统,是微电网研究领域的方向之一。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并网微电网控制系统及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并网微电网控制系统,包括大电网系统和微电网;
所述微电网包括电网协调控制器、可再生电源、储能单元以及微电网母线,可再生电源与储能单元分别通过智能断路器与微电网母线连接,可再生电源与储能单元分别与电网协调控制器连接,微电网母线通过并网开关接入大电网系统;
微电网母线与各负荷组成总线型拓扑结构,每一个负荷与微网母线之间均设置有智能断路器,各负荷之间根据使用情况排列优先级;
各智能断路器、并网开关处以及并网开关大电网系统处均设置有采集单元,采集单元用于检测各智能断路器、并网开关处以及并网开关大电网系统处的电压值与电流值,智能断路器以及并网开关和各采集单元均与电网协调控制器连接;
微电网并网状态下,各储能单元采用PQ控制,微电网离网状态下,各储能单元采用VF控制。
所述各采集单元均包括电压传感器和电流传感器,电压传感器和电流传感器均为电感式传感器。
一种并网微电网控制方法,所述控制方法为并网与离网互转的控制方法,其具体步骤为:
S1:电网协调控制器识别微电网目前处于并网状态还是离网状态,若是并网状态,则进行S2,若是离网状态,则进行S5;
S2:微电网处于并网状态,电网协调控制器识别微电网是主动离网还是被动离网,若是主动离网,则进行S3,若是被动离网,则进行S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滑县供电公司,未经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滑县供电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64920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