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锰基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在审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811502073.5 申请日: 2018-12-10
公开(公告)号: CN111282562A 公开(公告)日: 2020-06-16
发明(设计)人: 邵芸;赵清锐;武洁花;张明森;刘东兵 申请(专利权)人: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
主分类号: B01J23/34 分类号: B01J23/34;C07C9/04;C07C1/04
代理公司: 北京聿宏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72 代理人: 吴大建;康志梅
地址: 100728 北*** 国省代码: 北京;1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催化剂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说明书】:

发明涉及甲烷催化氧化领域的一种锰基催化剂,其包括载体以及负载于所述载体上的MnO2;其中,所述载体选自氧化铝、二氧化硅和二氧化钛中的至少一种;优选地,基于所述催化剂的总重量计,所述MnO2的含量为1.0‑20.0wt%;优选为5.0‑10.0wt%。本发明所述催化剂能够简单便捷地从甲烷催化氧化偶联制备乙烯的废气中分离得到甲烷,使获得的甲烷可以循环回甲烷催化氧化反应釜继续反应,提高原料甲烷的利用率,解决了目前所述废气只能作为废气处理的缺陷,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甲烷催化氧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锰基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甲烷氧化偶联制备乙烯是甲烷化工应用中最直接最有效的工艺。其涉及的反应包括:在催化剂作用下,甲烷与氧气发生偶联反应生成乙烯和乙烷,甲烷(及乙烷、乙烯)发生氧化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乙烷高温脱氢和甲烷水蒸气转化反应产生氢气等。原料物料单次通过催化剂床层后,约50wt%甲烷会转化成主产物乙烯、乙烷以及废气氢气、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等。反应器输出的物料经去除二氧化碳和分离乙烯、乙烷后,主要废气包括未反应的甲烷、一氧化碳和氢气。此时废气如果未经处理即循环使用,会降低甲烷氧化偶联反应的催化剂活性,从而大幅影响反应的效率和产率。因此,在目前的甲烷氧化偶联制备乙烯反应中,废气由于含有较多的一氧化碳和氢气,处理复杂、成本高,通常作为废气处理,如作为燃料气体供反应釜使用或销售,降低了反应体系中碳的利用效率。如果能够去除废气中的一氧化碳和氢气,同时不消耗或消耗很少甲烷,则实现了甲烷净化,使其可以循环回甲烷氧化偶联反应釜中,与新鲜甲烷一起进行反应,提高甲烷利用效率。现有技术中没有该方面的研究,因为在不消耗甲烷的基础上同时去除高浓度一氧化碳和氢气具有较高的技术难度,对于有关催化剂和反应条件很少提及。

通常采用催化氧化反应去除一氧化碳。涉及该反应的催化剂和催化体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领域:汽车尾气处理(three-way催化剂)和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在富氢气氛中优先选择性去除CO。正常工况下,汽车尾气中CO的浓度低于2%。在PEMFC中,通过车载燃料处理装置,首先将天然气、汽油或甲醇通过蒸汽重整反应或自热反应转换成富含氢气的气体(典型的气体组成为H2:45-75vol%,CO:0.5-2vol%),再通过水汽转换装置尽可能降低其中CO含量,再通过催化剂将其中CO优先通过催化氧化去除。由此可见,在上述两个领域中,CO浓度较低,通常在2vol%以下。

然而在甲烷氧化偶联反应中,甲烷转化率在50%左右,产物中CO选择性为15-25%,去除二氧化碳、分离出乙烯和乙烷后,废气中CO浓度约为13-20vol%。除CO外,废气中还含有少量H2。较高浓度CO和少量H2会对催化剂的活性和稳定性造成不良影响。因此亟需提供一种在富甲烷条件下优先同时去除高浓度CO和少量H2的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锰基催化剂,将该催化剂用于从甲烷氧化偶联制备乙烯的废气中回收甲烷的方法时,在富甲烷条件下,该方法优先同时去除高浓度一氧化碳和少量氢气、且甲烷消耗很少,将得到的甲烷循环回甲烷催化氧化反应釜继续反应,提高原料甲烷的利用率。

为此,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锰基催化剂,其包括载体以及负载于所述载体上的MnO2;其中,所述载体选自氧化铝、二氧化硅和二氧化钛中的至少一种。

在本发明的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基于所述催化剂的总重量计,所述MnO2的含量为1.0-20.0wt%;优选地,所述MnO2的含量为5.0-10.0wt%。在此范围内,能够发挥活性组分(Mn)和氧化物载体的协同作用,提高催化剂的稳定性、活性和选择性,有利于提高一氧化碳和氢气的选择性和同时降低甲烷的选择性。

本发明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如本发明第一方面所述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50207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400-8765-105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