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中华鲟的野化训练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1023003.1 | 申请日: | 2018-09-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9349166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28 |
发明(设计)人: | 管敏;万建义;张德志;姜伟;汪成燕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中华鲟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K61/10 | 分类号: | A01K61/10 |
代理公司: | 宜昌市三峡专利事务所 42103 | 代理人: | 王玉芳 |
地址: | 443100 ***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中华鲟 训练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中华鲟的野化训练方法,其方法步骤包括食性转化、提高游泳能力锻炼和提高捕食能力锻炼。食性转化完成后,才能进行提高捕食能力锻炼,提高游泳能力锻炼与食性转化及提高捕食能力锻炼可同时进行。采用本发明成功将放流中华鲟的食性由人工配合饲料转化为淡水、海水生物饵料,解决了放流中华鲟摄食饵料类型转化的问题;还通过投喂运动能力由弱到强的活饵料,大大提高了中华鲟主动捕食活饵料的能力,极大增强了放流中华鲟的野外适应能力;通过间歇性营造梯级水流锻炼中华鲟游泳能力的方式,极大的提高了中华鲟的游泳能力,特别是逆流游泳能力,大大改善了中华鲟的体质,为中华鲟野外捕食和反捕食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珍稀特有鱼类养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中华鲟的野化训练方法。
背景技术
中华鲟为江海洄游性的软骨硬鳞鱼类,主要分布于我国长江干流和东南沿海,20世纪后期,由于过度捕捞、水利工程建设、航运、水体污染等诸多因素,其野生种群资源不断下降。虽然中华鲟在1988年被列为国家一级水生保护动物,但从1981~1999年的19年间,中华鲟的幼鲟补充群体仍然减少了90%左右,所以,对于中华鲟的保护和研究工作刻不容缓。人工增殖放流是保护中华鲟物种资源的重要途径,截止目前,国内相关机构已放流中华鲟超过600万尾。20世纪末,放流中华鲟主要是水花鱼苗,易被其它鱼类捕食,造成人工增殖放流中华鲟成活率较低。现阶段,放流中华鲟的规格和年龄在不断增大,其成活率较20世纪末有很大程度的提高,通过2014-2017年声呐追踪研究表明,当前放流规格中华鲟到达河口的比例达到53.7%,但仍有46.7%的放流中华鲟由于野外适应能力差而死亡,这极大限制了人工增殖放流对于中华鲟自然种质资源恢复的作用。
根据养殖水体与自然环境差异,影响放流中华鲟野外生存适应能力的主要因素包括:(1)水流条件差异。养殖水体相对静止、生境单一,长期在此环境中生长可导致中华鲟感知水流、克服水流能力的缺乏,从而在复杂的水流环境迷失方向,同时因体质较差导致其缺乏抗击激流的能力,随波逐流;(2)饵料差异。人工养殖条件下长期摄食配合饲料,若不进行人工驯食转化,可能使得放流鱼在野生环境中食性转化过程漫长,甚至无法转换,增加死亡率;(3)捕食能力差异。养殖中华鲟与野生中华鲟相比,主动捕食的能力极差。目前,国内外对中华鲟野化训练的研究未见报道,因此,亟需摸索出一种中华鲟的野化训练方法,在放流前对养殖中华鲟进行有效训练,以提高放流中华鲟野外生存能力,增加放流中华鲟的野外成活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中华鲟的野化训练方法,通过对放流中华鲟进行食性转化、锻炼提高游泳能力和捕食能力,大大提高放流中华鲟野外生存能力,增加了放流中华鲟的野外成活率。
本发明是按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中华鲟的野化训练方法,所述方法包括:食性转化,提高游泳能力锻炼和提高捕食能力锻炼;食性转化完成后,才能进行提高捕食能力锻炼,提高游泳能力锻炼与食性转化或提高捕食能力锻炼可同时进行。
优选地,所述食性转化包括投喂人工驯食饲料和投喂生物饵料;
所述的投喂人工驯食饲料:将放流中华鲟转至野化训练池后,先饥饿处理3-4d,再投喂人工驯食饲料;将鲫鱼、大菱鲆、海虾按重量1:0.8-1.2:0.8-1.3的方式剁成肉泥,与饲料搅拌均匀晾干制成人工驯食饲料;在驯食初期肉泥与饲料比例为1:3-4,之后视其摄食情况,逐渐增大该比例至1:2,保持投喂此比例的人工驯食饲料2-3d;然后,再次进行饥饿处理2-3d,之后开始投喂生物饵料;
所述的投喂生物饵料:采用淡水生物饵料过渡至海水生物饵料的方式,先投喂0.5-2cm大小的淡水鲫鱼鱼块,每天投喂3-4次,之后视其摄食情况,逐渐增大投喂量至鱼体重的0.25%-0.35%,投喂次数降为2次/d;然后,在生物饵料中添加大菱鲆鱼块、海虾肉等海水生物饵料,淡水生物饵料与海水生物饵料的重量比为1:1.5-2.5,投喂量为鱼体重的0.25%-0.35%;当中华鲟将淡水生物饵料与海水生物饵料全部摄食时,可视为其食性转化完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中华鲟研究所,未经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中华鲟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02300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海洋牧场
- 下一篇:一种黄金鳜鱼池塘循环流水养殖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