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甘蔗病虫害防治方法在审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810688648.0 申请日: 2018-06-28
公开(公告)号: CN108782101A 公开(公告)日: 2018-11-13
发明(设计)人: 许焕明;王泽平 申请(专利权)人: 大新县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主分类号: A01G22/55 分类号: A01G22/55;A01B79/02;A01C1/00;C05G3/00;C05G3/04;A01N65/42;A01N65/08;A01N43/16;A01N57/20;A01N59/06;A01P13/00;A01P3/00;A01P21/00
代理公司: 深圳新创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23 代理人: 关文龙
地址: 532300 广西*** 国省代码: 广西;45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甘蔗 病虫害防治 病虫害管理 生长期管理 深耕 化学农药 生长时期 效果理想 抗病力 施基肥 除草 防治 浸种 病虫害 整地 杀死 生长 环保 健康 管理
【说明书】:

发明公开了一种甘蔗病虫害防治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整地深耕,施基肥,浸种处理,除草管理,生长期管理。本发明的甘蔗病虫害防治方法,通过在甘蔗各个生长时期进行病虫害管理,采用简单环保、对环境污染少、防治效果理想的绿色防治方法,即能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还能快速有效杀死病虫害,增强甘蔗抗病力,实现甘蔗的健康生长。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植保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甘蔗病虫害防治方法。

背景技术

甘蔗是热带和亚热带作物,生长期长和种植周期长,生长环境复杂,加上长期连作,易积累大量的病源和虫源而导致病虫害的大发生。当前我国甘蔗发生病害有60多种,害虫360多种。主要病害有黑穗病、梢腐病、锈病、宿根矮化病、花叶病毒病、黄叶病毒病和线虫病等,主要虫害有甘蔗螟虫、绵蚜、蓟马、粉蚧、蔗龟和蔗根锯天牛等。

甘蔗害虫根据为害部位可划分为蔗茎害虫(螟虫、粉蚧等)、蔗叶害虫(绵蚜、蓟马等)和地下害虫(金龟子、天牛、白蚁和蝼蛄等)。其中螟虫是甘蔗作物上发生最为严重、最为普遍的害虫,在甘蔗整个生长期均有发生。主要是造成苗期枯心,受害率一般为10%~30%,严重的达50%以上;中后期造成螟害节或枯梢,螟害节率20%以上,产量损失5%~20%,糖分损失0.5%~1.7%(绝对值)。主要种类有黄螟、二点螟、条螟及白螟等,当前生产上主要以化学农药控制第一、二代螟虫危害。黄螟在广西一年发生7代,无明显的越冬现象,一般于3-5月发生第一、二代造成甘蔗苗枯心,第三代以后转移到蔗茎为害。二点螟、条螟和白螟在广西一年发生4~5代,以幼虫在蔗头、叶鞘和蔗梢内等越冬,白螟目前在防城港、崇左、来宾等蔗区已上升为主要螟害。

近年来,由于蔗区生态环境和气候复杂化,加上化学农药的滥用,导致我国蔗区甘蔗虫害的发生普遍且呈日趋加重形势。然而由于化学农药因具有杀虫快速彻底的优点而被蔗农广泛接受,长期以来使用化学农药防治打破了病虫害与天敌之间的动态平衡,导致害虫的大发生。此外,由于化学药剂的长期使用,不仅导致甘蔗害虫产生抗药性,还破坏了生态平衡、污染环境。

因此,如何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避免破坏生态平衡、污染环境,并在甘蔗的各个生长期进行病虫害的有效防止和治理,是目前甘蔗种植过程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甘蔗病虫害防治方法,用于解决目前由于甘蔗种植过程中化学农药使用过量,导致病虫害抗药性增强,破坏生态平衡,污染环境等问题,本发明的甘蔗病虫害防治方法,通过在甘蔗各个生长时期进行病虫害管理,利用简单环保、对环境污染少、防治效果理想的绿色防治方法,实现甘蔗的健康生长。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

一种甘蔗病虫害防治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整地深耕:翻耕土壤55-60cm,然后曝晒2-3天,挖种植沟,深度为40-45cm,行间距为0.9-1.2m;

(2)施基肥:每亩施加2000-2500斤中药生物有机肥在种植沟内;

(3)浸种处理:选择蔗茎粗壮、蔗芽饱满、没有病虫侵害的蔗茎,先用10-15%茶皂素浸泡8-10h,再用2-3%石灰水浸泡10-12h;

(4)除草管理:甘蔗种植后进行培土,然后在种植沟土壤表面喷施除草专用剂,覆盖地膜;

(5)生长期管理:甘蔗苗期可用10%杀螟丹1000倍混合液,每亩喷100千克;甘蔗伸长期可用20%乐果1000倍混合液喷雾,每亩喷120千克;甘蔗成熟期可在叶面喷洒1次10%苯醚甲环唑3000-4000倍混合液。

优选地,步骤(1)中翻耕后在土壤中撒入2-3吨/亩的生石灰,然后曝晒1天,继续翻耕土壤20-30cm,然后在土壤中撒入1-2吨/亩石灰石和1-2吨/亩的茶麸混合物,曝晒1-2天。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新县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未经大新县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68864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