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苣荬菜的人工栽培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657000.7 | 申请日: | 2018-06-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8739121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06 |
发明(设计)人: | 陈卓;龚文明;龚耀鸣 | 申请(专利权)人: | 竹溪县绿之恋园林绿化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G22/00 | 分类号: | A01G22/00;A01C1/00 |
代理公司: | 十堰博迪专利事务所 42110 | 代理人: | 高良军 |
地址: | 442312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苣荬菜 人工栽培 育苗 厢面 移栽 腐熟农家肥 保健蔬菜 磷酸三铵 田间管理 野生资源 壤土 微酸性 缓坡 采收 催芽 减去 厢沟 栽苗 株距 作厢 平地 融合 土壤 种植 | ||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苣荬菜的人工栽培方法,通过一下步骤实现:(1)育苗:通过苣荬菜的种子进行催芽和育苗;(2)移栽:育苗完成,选择微酸性粘壤土缓坡地或平地进行移栽,施腐熟农家肥和磷酸三铵,与土壤均匀融合,然后作厢,厢面宽1.3‑1.5m宽,厢沟宽30‑40cm、深25‑30cm,厢面栽苗6‑7行,株距15‑16cm;(3)田间管理;(4)采收。本发明实现了实现野生资源苣荬菜的人工栽培,使苣荬菜成为日常生活中都能吃到的保健蔬菜;亩产苣荬菜1000‑1400千克,市场价8—10元/千克,亩产植8000—14000元,减去投投入成本2000—2400元,亩净收入6000—11600元,种植效益显著。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食用菜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苣荬菜的人工栽培方法。
背景技术
苣荬菜又名苦荬菜或败酱草,桔梗目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全株富含乳汁。茎直至,高30—80cm,地下根状茎葡蔔,多数须根著生,长圆状或披针形叶互生,叶长8—20cm,宽2—5cm,边缘有缺刻或浅裂,头状花序顶生,花苞钟形,自然生长于我国北方地区200—2300cm的二荒地,海滩和路旁等地。苣荬菜既耐热又耐寒,适应性强。
苣荬菜嫩茎叶含有17种氨菜酸和蛋白质、脂肪及钙镁锌铁铜锰等多种微量元素;能增强脑机能和免疫力,促进儿童生长发育,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湿、消肿排脓、祛瘀止痛、预防和治疗贫血病、其水煎浓缩乙醇提取液对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急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都有抑制作用,其药用价值和食用价值均高。
如果能人工栽培苣荬菜,将散布的有限高质野生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进行批量生产,是丰富市场特色保健苣荬菜的蔬菜和增加农民收入的好项目。
发明内容
为了实现野生资源苣荬菜的人工栽培,把苣荬菜发展为日常生活中都能吃到的保健蔬菜,本发明提出一种苣荬菜的人工栽培方法。
为达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苣荬菜的人工栽培方法,具体步骤为:
(1)育苗
第一步,浸种催芽:将苣荬菜的种子用纱布或丝袜包好后浸种3-4小时,然后取出滤干水,放入冰箱冷藏室,温度保持15-20℃催芽3-4天;
第二步,播种育苗:选好背风向阳、保墑肥沃的地块作育苗床,结合翻耕细整,亩施腐熟农家肥4000-5000千克,与土壤均匀融合,然后做厢,厢面宽1.2-1.4m,、厢沟宽30-40cm、深25-30cm,厢面撒播催芽的种子,亩播种量1500克;浇足水后于种子面上盖0.5-1cm厚的细土,厢面平盖薄膜,出苗即揭膜,夏秋季露地育苗,厢面平盖遮阴网降温保出苗,出苗即揭开,加强苗床浇水除草管理,促幼苗健壮生长;
(2)移栽
选择微酸性粘壤土缓坡地或平地,结合翻耕整地,亩施腐熟农家肥3000-4000千克、磷酸三铵30—40千克,与土壤均匀融合,然后作厢,厢面宽1.3-1.5m宽,厢沟宽30-40cm、深25-30cm,厢面栽苗6-7行,株距15-16cm;
(3)田间管理
移栽定植后就浇足定根水,保成活;二是及时查苗补苗,于栽后5天内补齐苗保群体;三是追施苗肥,缓苗后即进行追提苗肥,亩施尿素15千克,进行中耕松土除草,促根系发育,防缺水和渍水,田间土壤含水量保持在70—75%;四是病虫害防治,用58%瑞霉—锰锌50g兑水18-22千克配成溶液,叶面喷雾;
(4)采收
移栽后30-45天即可采收,用刀子在植株近地面处割收,捆把或装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竹溪县绿之恋园林绿化有限公司,未经竹溪县绿之恋园林绿化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65700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