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促成骨生物活性肽及其筛选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631331.3 | 申请日: | 2018-06-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8586604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28 |
发明(设计)人: | 杜明;石璞洁;王震宇;涂茂林;陈慧;樊凤娇;许喆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连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07K14/79 | 分类号: | C07K14/79;C07K1/36;C07K1/34;C07K1/16;C12P21/06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市松花江专利商标事务所 23109 | 代理人: | 贾泽纯 |
地址: | 116034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多肽 生物活性肽 筛选 胰蛋白酶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成骨细胞增殖 骨质疏松症 不适反应 多肽序列 骨质疏松 酶解溶液 乳铁蛋白 水解反应 脱盐处理 牛乳 半柔性 骨多肽 超滤 预防 过滤 配置 治疗 开发 | ||
促成骨生物活性肽及其筛选方法,本发明涉及多种促成骨生物活性肽及其筛选方法,它要解决现有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的药物长期服用会引起不适反应症状,成本较高的问题。本发明促成骨生物活性肽包含4种多肽。筛选方法:一、配置乳铁蛋白水溶液;二、通过胰蛋白酶进行水解反应;三、离心和超滤;四、对过滤后的酶解溶液进行脱盐处理,冷冻干燥后得到混合促成骨多肽;五、多肽序列鉴定;六、选用半柔性对接中的CDocker方法将鉴定到的多肽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行对接,选取打分函数大于130分的多肽。本发明利用牛乳中的有效成分开发了多种具有明显促进成骨细胞增殖活性的多肽,确定了其中的功效机制,这些多肽对骨质疏松症有较强的预防作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多种促成骨生物活性肽及其筛选方法。
背景技术
骨骼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构成了人体的支架起着保护、支持和运动的作用,还与机体的钙、磷等矿质元素的代谢密切相关。随着现代社会人口寿命的延长,高龄人口不断增加,人类老化的同时,由于骨量丢失、骨微观结构破坏导致的骨质疏松及其骨折发病率逐年上升。骨质疏松症在全球常见病中已上升至第7位,成为人类重点关注的健康问题之一。引起骨质疏松的主要原因是体内分泌激素水平下降,成骨细胞活力降低,破骨细胞活跃,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之间的动态平衡被打破,造成骨缺失和骨组织钙含量下降,从而产生各部位骨折等并发症,严重制约患者的活动。骨质疏松症及其相关性骨折的高发病率、高致残率以及高死亡率不仅严重影响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而且门诊就诊、外科手术和护理等治疗手段会导致高昂的医疗费用,并由此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健康负担。
目前,传统骨质疏松症治疗药物主要包括骨吸收抑制剂和骨形成促进剂。骨吸收抑制剂主要是通过抑制破骨细胞的形成和活性,从而抑制骨的吸收来减缓骨钙的丢失,但由于骨质疏松症患者通常都会钙吸收不足,若单独应用此类药物则可能造成低钙血症。而骨形成促进剂目前研究较少,主要包括甲状旁腺激素、细胞因子、氟化物和锶制剂等,但其来源有限,靶向性差也限制了其应用。随着现代患者在饮食与健康方面的意识提高,食源性生物活性肽因其具有安全、无毒副作用、价格竞争力强和易于吸收等优点在预防和治疗治骨质疏松领域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骨质疏松的发病与生活习惯、激素调控及遗传多种因素有关,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目前研究学者大都从引起骨吸收和骨形成平衡被打破的因素找起。成骨细胞主要参与骨形成,破骨细胞参与骨吸收,从细胞生物学角度讲,骨平衡就是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在骨成熟过程中的相互制约关系。成骨细胞作为骨形成过程中的最关键的功能细胞,其所分泌的骨基质,在骨重建的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并且成骨细胞的增殖也可以生成丰富的胶原,通过基质钙化的方式生成更多的新的骨组织。此外若成骨细胞的数目减少,生物功能降低,将会导致骨形成的减少,骨密度的降低,骨小梁逐渐变窄,又因为成骨细胞聚集至骨陷窝处的能力减弱,被破骨细胞吸收的骨陷窝无法得到修补,最终导致骨的减少。所以骨质疏松发生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成骨细胞的数量与功能相对不足。近年来通过对雌激素缺乏中后期的深入研究,证实了雌激素缺乏确实抑制了成骨细胞介导的骨形成。通过体外成骨克隆形成实验,发现雌激素缺乏短期内虽然成骨细胞数量有一定增加,但随着后期破骨活性的降低,成骨细胞数量逐渐减少,骨代谢呈现为低转换型。骨质疏松后期分离获得的成骨细胞骨形成能力明显低于正常组。而成骨细胞功能异常导致骨修复和重建减慢,是造成骨质疏松骨形成缺陷的重要原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连工业大学,未经大连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63133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