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型结构电缆及其制造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389905.0 | 申请日: | 2018-04-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8597658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28 |
发明(设计)人: | 张万有;周俊;夏候东;韩俊宝;高从民;徐晓丽;朱元忠;陈安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电缆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B7/02 | 分类号: | H01B7/02;H01B7/28;H01B7/42;H01B13/14;H01B13/22;H01B13/24 |
代理公司: | 安徽深蓝律师事务所 34133 | 代理人: | 汪锋 |
地址: | 239300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密封层 导体 电缆 绝缘层 导热柱 惰性气体 峰值电压 环绕设置 填充层 绝缘层内壁 绝缘层外壁 导体接触 导体外壁 电场条件 电压产生 电压转化 老化现象 热交换孔 使用寿命 对设备 外壁 雷电 填充 穿插 制造 危害性 输出 延伸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新型结构电缆及其制造方法,包括导体和绝缘层,所述绝缘层环绕设置于导体外壁一侧,所述绝缘层内壁固定环绕设置有密封层,所述密封层与导体之间设置有填充层,所述密封层外壁一侧设置有导热柱,所述导热柱一端穿插绝缘层,且延伸至绝缘层外壁一侧,所述导热柱内设置有热交换孔。本发明通过填充层的设置,利用惰性气体的稳定性,避免了密封层直接与导体接触,避免了密封层长时间在导体所产生的电场条件下发生老化现象,从而缩短了电缆的使用寿命和增大了电缆对外界的危害性,而且利用填充的惰性气体,避免附近所产生的峰值电压对电缆输出的电压产生影响,例如雷电会使流经导体的电压转化成峰值电压,从而对设备产生损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于电力及线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新型结构电缆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电线电缆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行业,其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日益增加。作为一个比较成熟的行业,电线电缆的节支降本也越来越被行业内所重视,电缆结构越于两级分化,一级高度集成复杂化,将多种功能集为一体,节省敷设、运行维护成本 ;另一级为结构简单化,在满足行业标准、国家标准、企业标准的情况下,结构尽量简单、成本尽量低,这种方式符合低碳环何的要求。
而且现有外界环境对电缆电流输出影响很大,特别是在雷电环境下,容易使电缆内通过的电压变成峰值电压。因此,发明一种新型结构电缆及其制造方法来解决上述问题很有必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结构电缆及其制造方法,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结构电缆,包括导体和绝缘层,所述绝缘层环绕设置于导体外壁一侧,所述绝缘层内壁固定环绕设置有密封层,所述密封层与导体之间设置有填充层,所述密封层外壁一侧设置有导热柱,所述导热柱一端穿插绝缘层,且延伸至绝缘层外壁一侧,所述导热柱内设置有热交换孔。
优选的,所述热交换孔包括内孔和气体导入孔,所述内孔环绕设置于热交换孔内,所述气体导入孔与内孔呈十字交叉设置,且内孔和气体导入孔相互接通,所述气体导入孔一端贯穿绝缘层,且延伸至绝缘层外壁一侧。
优选的,所述绝缘层外壁一侧设置有隔垫,所述隔垫固定设置于气体导入孔内腔,所述隔垫设置成网状结构。
优选的,所述绝缘层由弹性橡胶构成,所述密封层由硅胶构成,所述填充层内部填充有惰性气体;
所述惰性气体设置为氦(He)、氖(Ne)、氩(Ar)、氪(Kr)或氙(Xe)中的一种。
优选的,所述导热柱由陶瓷粉体和30um超薄玻璃纤维复合材料组成。
优选的,所述气体导入孔靠近绝缘层外壁一端设置成圆台形,且圆台形直径较小的一端延伸至绝缘层外壁一侧。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新型结构电缆的制造方法,其具体操作步骤为:
步骤一:材料准备:先预先准备充足电缆制造所需要的材料、挤塑机和磨光机;
步骤二:挤塑:先在导体外壁一侧均匀挤塑出密封层,并且使导体和密封层之间留有4mm~6mm的距离,并且使填充层一端进行密封,另一端先不进行密封,然后通过粘粘剂将导热柱固定在密封层外壁一侧,再利用挤塑机在密封层外壁一侧均匀环绕挤塑出绝缘层,并且在挤塑绝缘层的时候,利用热交换孔的模具使绝缘层中间留有中空的热交换孔,并且在气体导入孔靠近绝缘层外壁一端内腔中固定放置隔垫,当挤塑完成后,将惰性气体从未密封的一端填充至填充层内,使惰性气体充分填充于填充层内,当惰性气体填充完后,利用挤塑机将填充层未密封的一端进行密封;
步骤三:磨光:在步骤二结束之后,利用磨光机对绝缘层外表面进行磨光,去除绝缘层外表面的毛刺,并且检验产品是否合格。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电缆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电缆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38990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