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防锁死门锁有效
申请号: | 201810368450.4 | 申请日: | 2018-04-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8505844B | 公开(公告)日: | 2023-10-17 |
发明(设计)人: | 林金伦 | 申请(专利权)人: | 温州市庆泰恒装饰五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5B63/14 | 分类号: | E05B63/14;E05B1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正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508 | 代理人: | 郑博文 |
地址: | 325000 浙江省温州市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防锁死 门锁 | ||
本发明涉及一种门锁,旨在提供一种防锁死门锁,包括安装底板、锁定面板、主锁定机构与斜舌锁定机构、能够驱动主锁定机构进行锁定与解锁的第一驱动机构、能够驱动斜舌锁定机构进行锁定与解锁的第二驱动机构;第一驱动机构与第二驱动机构之间设置有联动机构,第一驱动机构能够通过联动机构控制第二驱动机构对斜舌锁定机构进行解锁。若第二驱动机构为电力控制,可能出现没电导致无法驱动的情况,若第二驱动机构为把手控制也可能出现把手故障无法转动的情况,则此时利用联动机构使用户能够通过操作第一驱动机构控制第二驱动机构对斜舌锁定机构进行解锁,防止门锁锁死使用户无法进入,提高用户使用体验。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门锁,特别涉及一种防锁死门锁。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产品在生活中大量应用,传统锁具制造业也开始迈入信息化、智能化的新领域,如手机远程控制解锁、人脸与指纹识别解锁等等正不断涌入普通消费者的居家生活中。但归根究底,锁具的首要作用是具备足够的防护性能以保证个人和财产的安全,而锁具走向信息化、智能化的最终目的,是提供给消费者更为人性化的便捷服务。
目前,现有技术中授权公告号为CN206053598U的中国专利文件公开了一种指纹电子锁,包括内置的机械锁体及安装在门板外的面板,所述面板上设有经一次解锁后方可通过转动带动锁栓开启实现二次解锁的把手以及可直接通过钥匙机械开启的锁芯位,所述把柄部外壁面在靠近或正对所述转动部处设有指纹录入器;所述指纹录入器与内部的电子解锁系统电连接实现一次解锁。
由于上述电子锁只存在一个锁栓,因此钥匙与电子解锁系统均控制该锁栓即可。
然而现有的大部分锁具除了斜舌锁栓外,还设置有方舌锁栓,防止他人破坏把手从而将门开启,斜舌锁栓与方舌锁栓则分别由电子解锁系统与钥匙控制。而这类锁具在没电的情况下,电子解锁系统失效,导致把手无法转动实现二次解锁,使房门锁死无法开启,只能通过将锁具拆除或是充电才能重新开启房门,极为不便。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防锁死门锁,在电子解锁系统没电失效时,能够利用钥匙将电力控制的锁栓一起解锁,防止房门锁死无法打开。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防锁死门锁,包括安装底板、垂直设置于安装底板一侧的锁定面板、设置于安装底板上的主锁定机构与斜舌锁定机构、能够驱动主锁定机构进行锁定与解锁的第一驱动机构、能够驱动斜舌锁定机构进行锁定与解锁的第二驱动机构;第一驱动机构与第二驱动机构之间设置有联动机构,第一驱动机构能够通过联动机构控制第二驱动机构对斜舌锁定机构进行解锁。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开门时,利用第一驱动机构解锁主锁定机构,利用第二驱动机构解锁斜舌锁定机构;若第二驱动机构为电力控制,可能出现没电导致无法驱动的情况,若第二驱动机构为把手控制也可能出现把手故障无法转动的情况,则此时利用联动机构使用户能够通过操作第一驱动机构控制第二驱动机构对斜舌锁定机构进行解锁,防止门锁锁死使用户无法进入,提高用户体验。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包括转动连接于安装底板上的第一方芯,所述第一方芯的侧壁上设置有推块;所述第二驱动机构包括转动连接于安装底板上的第二方芯,所述第二方芯上设置有下方芯片,所述下方芯片的一侧设置有联动片;所述联动机构包括返提片、穿设于返提片中段的返提钉,返提钉穿过返提片并固定于安装底板上,使返提片构成杠杆;所述返提片的两端分别贴近推块与联动片,且推块与联动片均设置于返提片朝向锁定面板的一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返提片作为杠杆,转动第一方芯带动推块下压,使返提片的另一端逐渐翘起,从而推动联动片朝锁定面板方向转动,达到解锁斜舌锁定机构的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温州市庆泰恒装饰五金有限公司,未经温州市庆泰恒装饰五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36845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