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凹形夹具自动浸塑生产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301793.9 | 申请日: | 2018-04-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8514986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26 |
发明(设计)人: | 李重重;李开奇;李孟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林杰 |
主分类号: | B05C3/02 | 分类号: | B05C3/02;B05C13/00;B05C13/02 |
代理公司: | 33282 衢州维创维邦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程颖丽<国际申请>=<国际公布>=<进入 |
地址: | 317200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凹形夹具 浸塑 夹持组件 固化 端部接触 固化处理 固化工位 卡合限位 生产技术 生产效率 下料机构 限位组件 运动方式 转动方式 转移机构 转移组件 自动上料 自动下料 翻转 导向杆 定位夹 浸塑液 工位 上料 上移 预紧 生产 输出 | ||
本发明浸塑生产技术领域,尤其涉及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凹形夹具自动浸塑生产方法,包括上料部分、浸塑部分、固化部分及输出部分,凹形夹具和夹持组件放置于限位组件和导向杆上,以夹持组件对凹形夹具进行定位夹持;将凹形夹具转移至浸塑工位,以往复运动方式将处于浸塑仓内的浸塑液上移与凹形夹具的端部接触;浸凹形夹具进入固化工位,以180℃~200℃对其进行固化处理;经固化后的凹形夹具经下料机构以卡合限位方式,将处于转移组件上的夹持组件与其上的预紧部分离;通过转移机构以转动方式进行凹形夹具自动上料、浸塑、翻转的同时,结构浸塑仓的往复运动方式,实现凹形夹具的自动下料;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浸塑生产效率低下的技术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浸塑生产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凹形夹具自动浸塑生产方法。
背景技术
浸塑是一种塑料涂覆工艺,按浸塑的原材料可分为液体浸塑和粉体浸塑,工艺:前处理→上工件→预烘(预烘320℃-370℃15分钟)→浸塑(振动,除余粉)→固化(180℃-200℃10分钟)→下工件。在浸料时,加热的金属粘住周围的材料,金属越热,浸料时间越长,料的厚度越厚;自然地,温度和浸料外形是决定粘住增塑溶胶的多少的关键。
目前市面上现有的浸塑设备具有如下的缺点:浸塑效率低:由于现有浸塑设备自动化程度低,在使用时需要多个工人进行辅助作业,使得浸塑效率较低,且由于人为干预较多,导致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同时使用传统浸塑设备需要稀缺的专业浸塑人员,人工成本大。
中国专利申请号为2016205777321所公开的一种水平翻转全自动浸塑设备,包括前炉和后炉,所述前炉和后炉之间设有浸塑机构,所述前炉包括前炉加热机构,所述前炉加热机构前端设有前炉进盘架机构,后端设有前炉出盘架机构,前炉加热机构内部设有前炉输送机构,所述后炉包括后炉加热机构,所述后炉加热机构前端设有后炉进盘架机构,后端设有后炉出盘架机构,后炉加热机构内部设有后炉翻转机构、翻转区出盘架机构和后炉输送机构。
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不同驱动装置对盘架进行逐一转移,实现盘架的自动浸染,因其浸染过程中浸塑机构工作未公开,其浸染质量无法得知,另外其进料方式为单一间断进料,因此其生产效率较为低下,对于批量较大的待浸塑件的浸塑生产,其生产效率严重不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凹形夹具自动浸塑生产方法,通过转移机构以转动方式进行凹形夹具自动上料、浸塑、翻转的同时,结构浸塑仓的往复运动方式,实现凹形夹具的自动下料;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浸塑生产效率低下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凹形夹具自动浸塑生产方法,包括以下部分:
(a)上料部分,待浸塑的凹形夹具和夹持组件经人工放置于限位组件和导向杆上,经转移机构上的转移组件以卡合方式驱动夹持组件对凹形夹具进行定位夹持;
(b)浸塑部分,经步骤(a)将待浸塑的凹形夹具转移至浸塑工位,由动力源以往复运动方式将处于浸塑仓内的浸塑液上移与凹形夹具的端部接触;
(c)固化部分,经步骤(b)浸塑后的凹形夹具进入固化工位,以180℃~200℃对其进行固化处理;以及
(d)输出部分,经固化后的凹形夹具移动至输出工位,经下料机构以卡合限位方式,将处于转移组件上的夹持组件与其上的预紧部分离后输出。
其中,所述夹持组件以导向定位方式套设于导向杆上,与放置于限位组件内的凹形夹具同步移动至上料部分,进行自动上料。
作为改进,所述步骤(a)还包括自动夹持部分,分别处于限位组件和导向杆上的凹形夹具和夹持组件,经转移组件以圆周运动方式,进入夹持组件内部的同时,以推压方式使该夹持组件上的预紧部移动将处于其外侧的凹形夹具夹紧后,同步转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林杰,未经陈林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30179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面料涂层装置
- 下一篇:一种夹具生产用自动化浸塑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