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地铁上轨道轨检车运行故障识别维护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810258101.7 | 申请日: | 2018-03-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8423019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21 |
发明(设计)人: | 徐登宇;彭伟;庞东东;丁宇;李渊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B61D15/12 | 分类号: | B61D15/12;B61L27/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32001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直轨道 上斜 运行故障 地铁 轨道 上轨道 检修 隧道拱顶 微波感应 维护系统 异常运行 轮槽 台轨 停运 道岔 发射信号 轨道运行 启动异常 运行程序 运行异常 自动识别 靶组成 两套 维修 检验 维护 | ||
本发明涉及轨检车运行故障自动识别及维护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基于地铁上轨道检验车运行故障识别维护系统。其用于解决传统轨检车出现故障需地铁停运维修的问题,本发明由上直轨道、上斜轨道、轮槽、道岔、轨检车、轨检车检修间、隧道拱顶、微波感应靶组成,本发明采用上直轨道为正常运行轨道,上斜轨道为异常运行轨道,上直轨道及上斜轨道均安装在隧道拱顶,轨检车内部有正常和异常运行的两套程序,轨检车正常时启动正常运行程序通过轮槽沿上直轨道运行,轨检车出现故障时启动异常运行程序,通过道岔沿上斜轨道运行至轨检车检修间。本发明可以使轨检车运行异常时,通过微波感应靶发射信号感应另一台轨检车,另一台轨检车沿上直轨道运行,无需人为更换轨检车,也无需地铁停运检修,节省大量时间,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地铁上轨道检验车运行故障自动识别及维护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基于地铁上轨道轨检车运行故障识别维护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城市人口增多、基建设施的完善,现有的地面交通已无法满足人们出行的要求,地铁出行成了快捷方便的选择。然而,地铁是在岩土体内部建设的,基坑开挖、地面设施的荷载等影响会使地铁巷道及轨道发生形变,因此我国普遍采用轨检车检测形变信息,从而避免地铁发生坍塌等事故,但对于轨检车本身出现故障后的维护方案,却没有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在专利号为CN106840082A的专利中公开了一种地铁形变检测系统,地铁检测技术领域。其用于测量地铁结构形变及轨道形变,由单片机,微型储存器,微型处理器,超声波测距仪,充电接口,马达,轮子组成,在地铁轨道正上方紧贴拱顶搭建一条轨道,略宽于下方轨道,可在拱顶上方以一定速度前进,每隔一段时间测一下垂直距离,即拱顶到轨道的距离,两边同时测量。一条轨道的一端可以自动充电,该发明到达顶端自动休眠充电。由静测到动测,测量两边距离可进行横向与纵向对比,仪器可以自己前后测距对比,也可以两边测距对比,将一条线路的数据测量以后可将数据进行保存,到达顶端以无线的形式传输。本发明首次采用两条轨道,一条为正常运行检测轨道,一条用于轨检车发生测距数据波动较大、运行速度异常、信号传输异常等情况时运行轨道,及时对出现问题的轨检车进行维护,同时启动备用轨检车进行检测。
上述专利文件可以有效检测隧道的整体形变量,据此分析得到隧道的沉降情况,及时提供预警信号,保持隧道营运安全,但不涉及轨检车检测异常时的维护方案,在上一个专利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对于轨检车出现故障后提供一种及时、快速的解决维护方法。
发明内容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对于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地铁上轨道轨检车运行故障识别维护系统,轨检车出现问题后,通过自动识别系统进行判断,然后沿上斜轨道运行至轨检车检修间,同时启动另一台轨检车在上直轨道运行,解决了传统一台轨检车出现故障需停运维修的现状,同时解决了轨检车出现故障后无法及时检测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基于地铁上轨道轨检车运行故障识别维护系统,包括地铁线路,所述地铁线路包括上直轨道、轨检车、隧道拱顶,还包括轨检车检修间、上斜轨道、微波感应靶、道岔、轮槽,所述上直轨道与所述上斜轨道通过所述道岔连接,所述轨检车正常时在所述上直轨道运行,所述轨检车异常时在所述上斜轨道上运行,所述上直轨道与所述上斜轨道通过销钉与所述隧道拱顶连接,所述轨道检修间与所述上斜轨道相连,所述微波感应靶安装在两台所述轨检车上。
优选的,所述上直轨道设置在所述隧道拱顶的中央,所述轨检车有2个并通过轮槽分别设置在所述上直轨道上,正常工作时,轨检车启动正常运行程序,所述轨检车沿着所述轮槽在所述上直轨道上运行。
优选的,在所述地铁线路上每隔五千米设置所述上斜轨道,所述上直轨道通过所述道岔与所述上斜轨道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理工大学,未经安徽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25810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