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氢燃料汽车加氢监控系统及其监控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198981.3 | 申请日: | 2018-03-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8327562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9-05 |
发明(设计)人: | 高原;李博;史成龙;许元鲜;张乐;陈苏荟 | 申请(专利权)人: | 金龙联合汽车工业(苏州)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L50/70 | 分类号: | B60L50/70;B60Q9/00 |
代理公司: | 苏州创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2103 | 代理人: | 范晴;顾天乐 |
地址: | 215026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燃料 汽车 加氢 监控 系统 及其 方法 | ||
一种汽车工程技术领域的氢燃料汽车加氢监控系统及其监控方法,包括:接近开关、热释电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反馈模块、加氢口舱门开闭机构和控制单元,其中,所述接近开关与控制单元相连并输出加氢口舱门状态信息;所述热释电传感器与控制单元相连并输出加氢口处人体红外信号的变化信息;所述压力传感器与控制单元相连并输出储氢容器内氢气压力信息;所述控制单元与加氢口舱门开闭机构相连并输出加氢口舱门开闭机构控制信息;所述控制单元与反馈模块相连并输出加氢口舱门状态和加氢口处人体红外信号的变化信息。本发明在驾驶员位于驾驶室内即可对加氢过程和加氢口舱门状态进行监控,避免安全隐患的同时简化了繁琐的检查流程。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的是一种汽车工程领域的技术,具体是一种氢燃料汽车加氢监控系统及其监控方法。
背景技术
汽车行业正处于从传统内燃机向新能源过渡的阶段,目前的新能源车型以混动车型和纯电动车型为主。然而纯电动车的续航、充电耗时限制了其推广应用,氢燃料汽车则有着良好的表现,一次加满氢气燃料只需3~5分钟,续航可达800公里。
目前燃油汽车中加油口的结构难以应用于氢燃料汽车上。对于氢燃料汽车加氢需要解决如下问题:
1)加氢口舱门开闭状态监控;驾驶员在启动客车之前如果不进行相应的检查就无法准确地得知加氢口舱门处于开启状态还是关闭状态,这有可能导致车辆运行时加氢舱门还处在开启状态情况的发生,存在安全隐患。
2)加氢监控;考虑到安全等方面的因素,在对燃料电池客车进行加氢操作前,需要进行关钥匙操作,关钥匙操作结束后,车辆仪表盘也将处于关闭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加氢口舱门总成不具备加氢信号提醒功能,那么驾驶员在驾驶室内就无法确定加氢舱门打开后是否进行了加氢操作,同样也无法监测到储氢供氢系统在加氢过程中的状态信息,在加氢过程中不进行储氢供氢系统的状态监测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提出了一种氢燃料汽车加氢监控系统及其监控方法,在驾驶室内即可对加氢过程和加氢口舱门状态进行监控,避免安全隐患的同时简化了繁琐的检查流程。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发明涉及一种氢燃料汽车加氢监控系统,包括:接近开关、热释电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反馈模块、加氢口舱门开闭机构和控制单元,其中,
所述接近开关与控制单元相连并输出加氢口舱门状态信息;
所述热释电传感器与控制单元相连并输出加氢口处人体红外信号的变化信息;
所述压力传感器与控制单元相连并输出储氢容器内氢气压力信息;
所述控制单元用于对加氢口舱门状态及氢气储量进行控制;
所述控制单元与加氢口舱门开闭机构相连并输出加氢口舱门开闭机构控制信息;
所述控制单元与反馈模块相连并输出加氢口舱门状态和加氢口处人体红外信号的变化信息。
所述接近开关包括检测体和检测器,其中,检测体设置于加氢口舱门上,检测器对应设置于加氢舱内加氢口的外侧。
所述热释电传感器设置于加氢舱内加氢口的外侧。
所述压力传感器设置于储氢容器上。
所述反馈模块包括声音报警器和/或显示器,优选地,采用仪表盘显示反馈信息。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上述系统的加氢监控方法,在检测到加氢口舱门打开的情况下,判断加氢口处的是否存在人体红外信号;若存在人体红外信号则保持加氢口舱门打开,否则判断储氢容器的压力是否需要加氢;若储氢容器压力不小于允许的行车压力则控制加氢口舱门关闭,若储氢容器压力低于允许的行车压力则提醒加氢并继续判断加氢口处的是否存在人体红外信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金龙联合汽车工业(苏州)有限公司,未经金龙联合汽车工业(苏州)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19898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改进型充电桩装置
- 下一篇:连续性充电装置及立体循环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