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载空调快速降温系统及车载空调快速降温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178999.7 | 申请日: | 2018-03-05 |
公开(公告)号: | CN110228344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9-13 |
发明(设计)人: | 骆明星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立汽车系统(苏州)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H1/00 | 分类号: | B60H1/00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1100 | 代理人: | 周蓉 |
地址: | 215126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窗 温差 车载空调 天窗 快速降温系统 通风方式 空调制冷装置 快速降温 内循环 外循环 车内 | ||
本发明涉及车载空调快速降温系统,包括:将车外温度与车内温度的温差与第一阈值和第二阈值进行比较的判断部;在判断部判断为温差大于等于第一阈值的情况下,使天窗、一侧第一扇车窗及另一侧最后一扇车窗打开且使其他的车窗关闭,并控制为开启外循环通风方式的第一控制部;在判断部判断为温差小于第一阈值并大于等于第二阈值的情况下,使天窗关闭并使所有车窗打开,并控制为开启空调制冷装置的第二控制部;以及在判断部判断为温差小于第二阈值的情况下,使天窗和所有车窗关闭,并控制为开启内循环通风方式的第三控制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使车厢内部在高温下迅速降温的车载空调快速降温系统及车载空调快速降温方法。
背景技术
在夏季室外温度达到36℃时,车辆在室外停放较长时间后车厢内温度很高,可能会达到50~60℃,这时若驾驶员进入车厢就会明显感觉不适。为了尽快降温,国内外研究出了各种各样的降温产品和降温方法。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汽车驾驶室快速制冷系统,在驾驶员未进入车内时,无需启动发动机便可开动汽车空调,只需通过操作遥控钥匙,在遥控打开车门锁的同时启动制冷系统,从而能够瞬间使车内的温度下降,使司乘人员坐入车内就可以顿感凉爽。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CN101823417B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汽车驾驶室快速制冷系统无需启动发动机便可开动汽车空调,从而能够瞬间使车内的温度下降。但专利文献1所涉及的发明汽车自带设备以外的设备使用较多,增加了制造成本,且使汽车本身重量增加,从而会造成油耗的增加。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利用汽车自带设备来改善降温效率,实现快速降温的车载空调快速降温系统及车载空调快速降温方法。
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载空调快速降温系统包括:空调制冷装置;车窗开关装置,该车窗开关装置用于对天窗及各车窗进行开关;内外循环通风装置,该内外循环通风装置对外循环通风方式及内循环通风方式进行开启或关闭;通风口开关装置,该通风口开关装置对各通风口进行开启或关闭;以及鼓风调速调向装置,该鼓风调速调向装置对各通风口的风速及风向进行调整,还包括:判断部,该判断部将车外温度与车内温度的温差与第一阈值和第二阈值进行比较,其中,第一阈值大于第二阈值;第一控制部,在所述判断部判断为所述温差大于等于所述第一阈值的情况下,所述第一控制部对所述车窗开关装置进行控制,使所述天窗、一侧第一扇所述车窗及另一侧最后一扇所述车窗打开且使其他的所述车窗关闭,并控制所述内外循环通风装置以开启外循环通风方式;第二控制部,在所述判断部判断为所述温差小于所述第一阈值并大于等于所述第二阈值的情况下,所述第二控制部对所述车窗开关装置进行控制,使所述天窗关闭并使所有车窗打开,并控制为开启空调制冷装置;以及第三控制部,在所述判断部判断为所述温差小于所述第二阈值的情况下,所述第三控制部对所述车窗开关装置进行控制,使所述天窗和所有车窗关闭,并控制所述内外循环通风装置以开启内循环通风方式。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车载空调快速降温系统,通过判断部及第一控制部、第二控制部及第三控制部所进行的一系列自动进行的控制,无需使用汽车自带设备以外的设备,就能改善降温的效率,从而能降低汽车的制造成本,降低油耗。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车载空调快速降温系统的结构的框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车载空调快速降温系统进行降温处理的流程图。
图3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车载空调快速降温系统进行降温处理的另一流程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立汽车系统(苏州)有限公司,未经日立汽车系统(苏州)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17899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