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焦炉保护板与炉门框之间的密封材料及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088894.2 | 申请日: | 2018-01-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91376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22 |
发明(设计)人: | 陆王钊;金双玲;金鸣林;杨烁;王江灿;魏亚彬;刘艳;张睿;张建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
主分类号: | C04B28/24 | 分类号: | C04B28/24 |
代理公司: | 上海申汇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001 | 代理人: | 吴宝根 |
地址: | 200235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密封材料 焦炉保护板 炉门框 骨料 添加剂 二氧化硅颗粒 硅溶胶溶液 滑石粉 制备 水性消泡剂 氧化铝颗粒 质量百分比 混合溶液 分散剂 增稠剂 重量份 氧化铝 密封 施工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焦炉保护板与炉门框之间的密封材料,按重量份数计由100份硅溶胶溶液、130~180份骨料、15~17份添加剂组成,所述骨料按质量百分比计算由45%~60%氧化铝颗粒、20%~30%二氧化硅颗粒、10%~35%滑石粉组成,所述添加剂由分散剂、增稠剂和水性消泡剂组成。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密封材料的制备方法,先将添加剂加入硅溶胶溶液中,再把由氧化铝、二氧化硅颗粒及滑石粉组成的骨料加入混合溶液,均匀混合即得到用于焦炉保护板与炉门框之间的密封材料。本发明的密封材料能有效的对焦炉保护板与炉门框之间进行密封,且效果显著;而且施工方便,极大地降低了操作工人的劳动强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材料学领域,涉及一种焦化行业中的密封材料,具体来说是一种用于焦炉保护板与炉门框之间的密封材料及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炼焦工作属于露天作业,焦炉主体设备会在生产过程中受气候变化、炉体膨胀等因素的影响,造成部分铁件局部变形,从而导致了炉门框、保护板等部位密封不严造成烟气泄漏。从焦炉结构设计和生产运行等方面考虑,炭化室炉门采用炉门框—保护板—隔空—炭化室的炉墙结构,该种结构对减小启闭炉门时对炭化室炉墙的冲击破坏有显著的作用。在结构设计中专门在保护板和炉门框之间预留10~20mm的空间,两个金属件之间采用凹凸结构与外加石棉绳莰缝相结合,以保障炭化室内煤气不泄露。然而经多年运行焦炉热态变形以及莰缝石棉绳的自然老化导致原先预留缓冲空间与炭化室之间发生串漏,烧蚀保护板和炉柱铁件,所以亟待开发一种不仅具有流动性且可以自烧结固化同时兼具抗冲击受力变形能力的密封材料。因此,在后续的热态维修保护中必须考虑采用具有密封和抗震作用兼顾的材料,且施工中不能够破坏炉体的刚性结构。
中国专利CN 101648818A“焦炉密封材料及其生产方法”公开了一种焦炉密封材料及其生产方法。该材料的各组分重量百分比为:清沙54~75%、黄黏土24~45%、黄原胶0.2~0.5%、熟胶粉0.6~0.9%。其生产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熟胶粉与水按重量比为1:30~40比例混合,搅拌20~30min,然后加入黄原胶,使其混合均匀形成添加剂;然后,将清沙和黄黏土混合均匀,形成混合干基;再将上述混合干基加入到上述添加剂中,搅拌均匀形成混合材料,该混合材料自然晾干及得成品。密封材料价格低廉,配制方便,可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不足之处在于发明所涉及的密封材料,以100kg为例,在干粉中加入20kg以上的水后制得混合料,此混合料靠自然晾干后形成密封干料,使用时根据用处不同再加入不同的水分。一方面,100kg密封料中要自然晾干20kg以上的水,需要时间较长,且需要较大面积的场地来晒晾密封料,该方法费时占地面积大,不易得到推广;另一方面,使用时还得再加入水分,工序较多。
中国专利CN 1212278A“焦炉装煤孔盖用密封料”中提供一种在焦化厂焦炉生产过程中能有效防止焦炉装煤孔盖与座间缝隙排放污染物用密封材料,其特征在于该密封料主要由硅澡土粉组成,其中尤以生硅澡土粉和熟硅澡土粉复配使用为适宜。它具有密封性能好,揭盖易脱落,适合机械化施工等优点。但该发明起到密封效果的主要是熟硅澡土,由于其本身不具备粘结性且容易在震动作用下粉化等原因导致该材料不适合对本发明的工作环境进行密封。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焦炉保护板与炉门框之间的密封材料及制备方法,所述的这种用于焦炉保护板与炉门框之间的密封材料及制备方法要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用于焦炉保护板与炉门框之间的密封材料密封效果不佳,制造工艺复杂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焦炉保护板与炉门框之间的密封材料,按重量份数计,其原料组成及含量如下:
硅溶胶溶液 100份;
骨料 130~180份;
添加剂 15~17份;
所述硅溶胶溶液为纳米级的二氧化硅颗粒在水中的分散液,二氧化硅颗粒的平均粒径在10~30nm,所述硅溶胶溶液中的固含量为3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未经上海应用技术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08889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